作品介紹

從個體知識到社會知識--羅蒂的知識論研究


作者:顧林正     整理日期:2021-11-18 20:17:11


  羅蒂是一位有廣泛影響的當代哲學家,他對傳統(tǒng)哲學提出的一些挑戰(zhàn)是值得人們認真加以思考,本書以知識論為線索,全面論述了當代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羅蒂的知識論思想。從個體知識論和社會知識論兩個方面剖析了羅蒂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具體分析了羅蒂對個體知識論的批判,對羅蒂社會知識論的具體內(nèi)容和特點加以概括。根據(jù)羅蒂的思想的復雜性,作者從多個側面全面地考察了羅蒂的思想發(fā)展及其在當代哲學的特殊地位,特別分析了羅蒂思想與分析哲學和歐洲大陸哲學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較有說服力地論述了羅蒂實用主義哲學的獨特的作用。
  理查德·麥凱·羅蒂(Richard Mckay Rorty,1931——2007)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新實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來源與背景復雜,繼承了實用主義、分析哲學、歐洲大陸哲學的思想。知識的來源、范圍,知識的目的、價值與知識的確證等問題是西方哲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傳統(tǒng)的“知識”界定是確證的真信念,把知識確證的目的看作要可靠地追蹤無人的真理,并且真理被理解為與經(jīng)驗接觸的實在論觀點。這種知識觀以旁觀者的角度,在實用目標或人類興趣范圍之外,尋找真理的純粹本質或知識的絕對方法;超越歷史環(huán)境去尋找一種不會隨社會實踐、世界圖景的改變而變化的知識的基礎或標準!∫虼,傳統(tǒng)知識論以及當代知識論中的基礎主義,一致主義,內(nèi)在主義,外在主義等在理論上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書將它們具體歸納為7大問題:知識的價值問題,知識的三元定義問題,知識的基礎問題,實在論問題,知識的普遍性問題,假設武斷與無窮回溯問題,真與假問題等。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知識的求真價值問題,求真導向的知識確證預設了主客二分,普遍理性,內(nèi)在本質等一系列相關假定。
  本書從知識的研究“主體”為切入點,把知識的主體分為個體主體、群體主體與類主體。傳統(tǒng)知識論從個體的角度來考察知識,以追求真理為目標,注重個體心靈的運作、忽視知識生產(chǎn)的共同體,脫離社會對知識運用效果等因素的考慮,把知識的確證建立在個體的額外的理性與實在的內(nèi)在本性關聯(lián)的基礎上。本書把知識放在整個哲學史的背景中,從實用主義與后分析哲學與解釋學結合的維度來考察知識。以個體為中心的知識觀并不符合知識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實要求,因而受到多方面的責難,所以知識論研究傳統(tǒng)應該從個體知識轉向社會知識。
  羅蒂的知識論是“族群中心主義”的社會知識論,他認為知識的主體是處于社會團體、族群之中。在知識的產(chǎn)生中,人并非單獨地從事研究,而是在某個共同體中從事研究;知識的研究對象和結果都是社會的建構,要受到社會目標和社會規(guī)范的強烈影響;知識確證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共同體的事業(yè),是相對于聽眾的;知識的傳播、接受與權利、民主與自由有關;以社會生活實踐為基礎的知識是有限理性的、相對的、開放的知識,因此傳統(tǒng)個體知識論尋求的知識公度性由客觀性走向協(xié)同性,由普遍性走向境域性。
  知識中包含大量的隱喻現(xiàn)象,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從笛卡兒到康德的知識論,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隱喻更替的歷史,其中真理是一個過時、糟糕的隱喻。因此,羅蒂的社會知識論明確指出真理不是知識確證的目的,知識的價值在于給人帶來的對付環(huán)境的效用。羅蒂消解了真理與意見、事實與價值、知識與權利、沉思與行動的劃界,把權力、利益、自由、民主與對話等社會學的要素引入他的社會知識論。他認為“知識或真理”是在理想交往條件下為人所信奉的東西,這種條件是由一種自由的出版業(yè)、一種自由的司法和自由的大學來促進的。羅蒂的族群中心知識論對知識論問題的回應中提出“無害回溯”,“內(nèi)生型懷疑”等創(chuàng)建性觀點,這些觀點大大的擴展了知識論研究的范圍,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羅蒂族群中心主義知識論也存在一些理論不足,就社會因素如何具體影響知識的內(nèi)容方面沒有深入細致地研究。





上一本:旺家旺夫好女人 下一本:枕邊大智慧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從個體知識到社會知識--羅蒂的知識論研究的作者是顧林正,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