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世界都在讀的偉大經(jīng)典,人類歷史上最歷久彌新的智慧,帶給我們文明的光輝,又贈予我們不斷探求的深邃,卻一度遭到誤解、扭曲、謾罵乃至銷毀。是時候,來還原真實,回歸本義。 如果說,孔子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的話,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幾乎所有朝代的統(tǒng)治老,都試圖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來解釋孔子;這些解釋疊加起來,不僅使孔子的面目變得更加模糊,也顯得十分滑稽。千百年來,孔子就以這種面目在中國流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和他的《論語》,也以這種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門的解釋之中。究竟哪種解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zhì)呢?或者說,哪種解釋更接近孔子的真實面目呢?人們已經(jīng)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孔子”,其實都是現(xiàn)實的孔子,都是解釋者心目中的孔子。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從《論語》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論語》的基礎之上,介乎于似與不似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