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美學史》是學界第一部系統(tǒng)梳理中國佛教茭學思想史的專著。作者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對象、美學是感覺學為獨特視角,聚焦?jié)h譯佛典關(guān)于愉快情感及其對象的形態(tài)、特征、本質(zhì)、規(guī)律及其價值評判的思想理論及其演變歷史。 佛教從“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觀出發(fā),對純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對應(yīng)的現(xiàn)實世界的形式美、形象美持否定態(tài)度,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凈無染的道德美、真實無妄的本體美,同時又從“色復(fù)異空”的中觀世界觀出發(fā),對官菔快感對應(yīng)的現(xiàn)實美加以變相的肯定!吨袊鸾堂缹W史》由此展開了中國佛教美學思想的歷史巡禮。東漢佛教美學蓮花初開。奠定了大小乘美學思想的基石;六朝佛教美學繁花似錦,佛典的翻譯和著述催生了佛教美學的繁榮;隋唐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創(chuàng)構(gòu)將美學世界裝點得琳瑯滿目;宋元禪宗美學一枝獨秀;明清佛教美學余音繚繞;近代太虛法師宣告了佛教茭學走向自覺。
作者簡介 祁志祥(1958—)文學博士,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國人學及文藝美學研究,出版專著十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完成“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高教教材一項。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
目錄 前言第一章 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的獨特建構(gòu) 一、鏡花水月:佛教對現(xiàn)實美的否定態(tài)度 1.“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2.“美色淫聲,皆是苦本” 3.女色如“革囊盛糞”,“唯苦無樂” 4.視美為丑之“不凈觀” 二、涅粲極樂:佛教對本體美的獨特肯定 1.“涅粲”之美 2.“法喜”、“禪悅” 3.空靜之美 4.“佛性”之美 5.“佛土”之美 6.死亡之美 三、色復(fù)異空:佛教對世俗美的變相肯定 1.“色復(fù)異空” 2.以“味”為美 3.以“圓”為美 3.以“十”為美 4.光明為美 5.七寶為美 6.以香為美 7.法音為美 8.像教之美 9.言教之美 10.蓮花為美 11.形神、境界第二章 蓮花初開:東漢佛教美學基石的奠定 概述 一、安世高譯經(jīng)體現(xiàn)的小乘佛教美學思想 1.由“緣起”而“非身”,取消審美主體 2.由“十二人”破“色我”,取消客體美 3.“不凈觀”:視美為丑之審美訓(xùn)練 4.人生皆苦,寂滅為樂 二、支讖譯經(jīng)體現(xiàn)的大乘般若學美學思想 1.大乘空宗美學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 2.“本無”、“畢竟空”之世界觀 3.破世俗之美 4.“樂無所樂” 三、牟子《理惑論》涉及的美學問題 1.佛陀其人的神化 2.佛經(jīng)“言以億數(shù),多多益具” 3.佛經(jīng)“廣取譬喻”的修辭美 4.“人死當復(fù)更生”第三章 繁花似錦:六朝佛教美學譯作的繁榮 概述 一、大乘空宗譯籍之美學傾向 1.大品般若經(jīng)譯籍:空寂為美 2.維摩詰經(jīng)譯籍:俗中求真 3.中觀經(jīng)譯籍:“涅柴樂”即“無涅槊樂” 二、大乘有宗譯籍之美學傾向 1.凈土經(jīng)譯籍:西方極樂世界 2.涅粱經(jīng)譯籍:“涅架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 3.《佛性論》:諸法佛性之美 4.《大乘起信論》:“樂念真如法” 5.唯識經(jīng)譯籍:識、境、圓 三、楞伽經(jīng)譯籍:如來藏識之美 1.美在“如來藏阿黎耶識” 2.假言離言 四、法華經(jīng)譯籍:蓮花、菩薩、觀世音 1.“諸華之中,蓮華最勝” 2.慈悲為懷,崇尚大乘 3.人格理想:菩薩 五、華嚴經(jīng)譯籍:空有相即,一多圓融 1.大日如來崇拜 2.形象之美 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 4.一多相即 六、小乘阿含經(jīng)譯籍:“于色不樂”與“涅槊安樂” 1.“不歡喜、不深樂,漸近涅粲” 2.“從此四圣諦,安隱趣涅檠” 七、中國僧侶著述之美學思想 1.道安:“淡乎無味,乃直道味” 2.支遁:“即色游玄” 3.僧肇:“道俗一觀”、“美丑齊旨” 4.慧遠:“始自二道,開甘露門” 5.道生:“無滅之滅,則是常樂”第四章 琳瑯滿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學的創(chuàng)構(gòu) 概述 一、天臺宗美學:以“止觀”為特點的認識論美學 .1.智顎:“修行止觀,心如金剛” 2.灌頂:“極圓之教,醍醐妙味” 3.湛然:“無情有性”、“染凈不二” 二、三論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論“中道”美 1.“中道”即是“佛性”、“涅柴” 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 三、華嚴宗美學:一多圓融,以十為美 1.杜順:“理事無礙”、“一切入一” 2.智儼:“十”美與“境界” 3.法藏:“圓融無礙”、“十十無盡” 4.澄觀:道本乎心,以“十”盡理 5.宗密:美在本心 四、唯識宗:以“識”為本體的美論與以“愛”、“現(xiàn)量” 為特色的美感論 1.玄奘及其譯注:境、識、受 2.窺基:真、善、美合一的本體論和以“現(xiàn)量”為特色的感覺論 五、禪宗:美在凈心 1.慧能及其《壇經(jīng)》:論美本體和美感 2.神會:真如為本性,煩惱為客塵 3.玄覺:論“女色”之惡和語言之美 4.慧海:中道凈心,“自然快樂” 5.希運:“虛通寂靜,明妙安樂”第五章 一枝獨秀:宋元禪宗美學的延續(xù) 概述 一、禪宗《燈錄》傳承的美學意蘊 1.以燈驅(qū)暗、光明為美 2.道不廢言、借言悟道 二、延壽:“此識此心,唯尊唯勝” 1.人生之苦 2.“心起無心,盡善盡美” 3.凈土之美 4.“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5.以“圓”為美 三、契嵩:“心乎,大哉至也” 1.心性之美:“心固至妙” 2.“僧乎,其為人至,其為心溥” 3.情之善惡美丑 四、宗果:“須參活句,莫參死句” 1.反對“文字禪”與“默照禪” 2.倡導(dǎo)“看話禪” 五、明本:無執(zhí)之美 1.離言而即言 2.“化執(zhí)無越于忘情” 六、知禮:“真妄和合”、“圓融不二” 1.“法性”、“無明”,本自具有 2.“內(nèi)外二境,不分而分” 3.以“圓”為美第六章 晨鐘暮鼓:明清佛教美學的余響 概述 一、梵琦:“美味悉從中出” 1.“真金不自外來”,“覺道無過自悟” 2.“離卻二邊中道,洞然清凈光明” 3.“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 二、臨濟宗:“文字禪”的否定之否定 1.德寶:“即念即疑”、“徹悟真心” 2.圓悟:“一條白棒,當頭直指” 3.法藏:不落“語”“默”,“參”“看”圓融,“名快活人” · 三、曹洞宗:“言可以障道,亦可以載道” 1.慧經(jīng):“得大自由,不受羅籠” 2.元來:“宗”、“教”合一,“禪”、“凈”合一 3.元賢:“禪、教、律三宗,本是一源” 四、襪宏:“念佛參禪”、“往生極樂” 1.“畫眉春色就,鏡中一骷髏” 2.“心凈土亦凈”、“重重美無盡” 3.禪、凈合一與禪、教合一 4.尚“圓” 五、真可:“心美”說與“言道”說 1.“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 2.“象”與“意”、“言”與“道” 六、德清:“善用其心”,則得“極樂真境” 1.由心生物,萬法如幻 2.“美色淫聲,皆是苦本” 3.“所求凈土,即唯心極樂” 4.“執(zhí)教者迷宗,執(zhí)禪者毀教” 七、智旭:“極樂即唯心” 1.“極樂彌陀,心作心是” 2.即言離言、“說默俱妙” 八、袁宏道:《西方合論》 1.由禪人凈,人世而出世 2.“積劫情塵,去垢方明” 3.十種凈土,光光各顯 4.十全十美 九、王夫之:《相宗絡(luò)索》 1.“八識” 2.“三境” 3.“三量” 4.“大圓鏡智”余論 走向自覺:太虛法師論“佛法與美” 一、太虛法師生平 二、佛教美學走向自覺的時代氛圍 三、《佛法與美》的主要內(nèi)容 四、論佛教美術(shù)后記 前言第一章 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的獨特建構(gòu) 一、鏡花水月:佛教對現(xiàn)實美的否定態(tài)度 1.“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2.“美色淫聲,皆是苦本” 3.女色如“革囊盛糞”,“唯苦無樂” 4.視美為丑之“不凈觀” 二、涅粲極樂:佛教對本體美的獨特肯定 1.“涅粲”之美 2.“法喜”、“禪悅” 3.空靜之美 4.“佛性”之美 5.“佛土”之美 6.死亡之美 三、色復(fù)異空:佛教對世俗美的變相肯定 1.“色復(fù)異空” 2.以“味”為美 3.以“圓”為美 3.以“十”為美 4.光明為美 5.七寶為美 6.以香為美 7.法音為美 8.像教之美 9.言教之美 10.蓮花為美 11.形神、境界第二章 蓮花初開:東漢佛教美學基石的奠定 概述 一、安世高譯經(jīng)體現(xiàn)的小乘佛教美學思想 1.由“緣起”而“非身”,取消審美主體 2.由“十二人”破“色我”,取消客體美 3.“不凈觀”:視美為丑之審美訓(xùn)練 4.人生皆苦,寂滅為樂 二、支讖譯經(jīng)體現(xiàn)的大乘般若學美學思想 1.大乘空宗美學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 2.“本無”、“畢竟空”之世界觀 3.破世俗之美 4.“樂無所樂” 三、牟子《理惑論》涉及的美學問題 1.佛陀其人的神化 2.佛經(jīng)“言以億數(shù),多多益具” 3.佛經(jīng)“廣取譬喻”的修辭美 4.“人死當復(fù)更生”第三章 繁花似錦:六朝佛教美學譯作的繁榮 概述 一、大乘空宗譯籍之美學傾向 1.大品般若經(jīng)譯籍:空寂為美 2.維摩詰經(jīng)譯籍:俗中求真 3.中觀經(jīng)譯籍:“涅柴樂”即“無涅槊樂” 二、大乘有宗譯籍之美學傾向 1.凈土經(jīng)譯籍:西方極樂世界 2.涅粱經(jīng)譯籍:“涅架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 3.《佛性論》:諸法佛性之美 4.《大乘起信論》:“樂念真如法” 5.唯識經(jīng)譯籍:識、境、圓 三、楞伽經(jīng)譯籍:如來藏識之美 1.美在“如來藏阿黎耶識” 2.假言離言 四、法華經(jīng)譯籍:蓮花、菩薩、觀世音 1.“諸華之中,蓮華最勝” 2.慈悲為懷,崇尚大乘 3.人格理想:菩薩 五、華嚴經(jīng)譯籍:空有相即,一多圓融 1.大日如來崇拜 2.形象之美 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 4.一多相即 六、小乘阿含經(jīng)譯籍:“于色不樂”與“涅槊安樂” 1.“不歡喜、不深樂,漸近涅粲” 2.“從此四圣諦,安隱趣涅檠” 七、中國僧侶著述之美學思想 1.道安:“淡乎無味,乃直道味” 2.支遁:“即色游玄” 3.僧肇:“道俗一觀”、“美丑齊旨” 4.慧遠:“始自二道,開甘露門” 5.道生:“無滅之滅,則是常樂”第四章 琳瑯滿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學的創(chuàng)構(gòu) 概述 一、天臺宗美學:以“止觀”為特點的認識論美學 .1.智顎:“修行止觀,心如金剛” 2.灌頂:“極圓之教,醍醐妙味” 3.湛然:“無情有性”、“染凈不二” 二、三論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論“中道”美 1.“中道”即是“佛性”、“涅柴” 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 三、華嚴宗美學:一多圓融,以十為美 1.杜順:“理事無礙”、“一切入一” 2.智儼:“十”美與“境界” 3.法藏:“圓融無礙”、“十十無盡” 4.澄觀:道本乎心,以“十”盡理 5.宗密:美在本心 四、唯識宗:以“識”為本體的美論與以“愛”、“現(xiàn)量” 為特色的美感論 1.玄奘及其譯注:境、識、受 2.窺基:真、善、美合一的本體論和以“現(xiàn)量”為特色的感覺論 五、禪宗:美在凈心 1.慧能及其《壇經(jīng)》:論美本體和美感 2.神會:真如為本性,煩惱為客塵 3.玄覺:論“女色”之惡和語言之美 4.慧海:中道凈心,“自然快樂” 5.希運:“虛通寂靜,明妙安樂”第五章 一枝獨秀:宋元禪宗美學的延續(xù) 概述 一、禪宗《燈錄》傳承的美學意蘊 1.以燈驅(qū)暗、光明為美 2.道不廢言、借言悟道 二、延壽:“此識此心,唯尊唯勝” 1.人生之苦 2.“心起無心,盡善盡美” 3.凈土之美 4.“諸法真空.不破不壞” 5.以“圓”為美 三、契嵩:“心乎,大哉至也” 1.心性之美:“心固至妙” 2.“僧乎,其為人至,其為心溥” 3.情之善惡美丑 四、宗果:“須參活句,莫參死句” 1.反對“文字禪”與“默照禪” 2.倡導(dǎo)“看話禪” 五、明本:無執(zhí)之美 1.離言而即言 2.“化執(zhí)無越于忘情” 六、知禮:“真妄和合”、“圓融不二” 1.“法性”、“無明”,本自具有 2.“內(nèi)外二境,不分而分” 3.以“圓”為美第六章 晨鐘暮鼓:明清佛教美學的余響 概述 一、梵琦:“美味悉從中出” 1.“真金不自外來”,“覺道無過自悟” 2.“離卻二邊中道,洞然清凈光明” 3.“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 二、臨濟宗:“文字禪”的否定之否定 1.德寶:“即念即疑”、“徹悟真心” 2.圓悟:“一條白棒,當頭直指” 3.法藏:不落“語”“默”,“參”“看”圓融,“名快活人” · 三、曹洞宗:“言可以障道,亦可以載道” 1.慧經(jīng):“得大自由,不受羅籠” 2.元來:“宗”、“教”合一,“禪”、“凈”合一 3.元賢:“禪、教、律三宗,本是一源” 四、襪宏:“念佛參禪”、“往生極樂” 1.“畫眉春色就,鏡中一骷髏” 2.“心凈土亦凈”、“重重美無盡” 3.禪、凈合一與禪、教合一 4.尚“圓” 五、真可:“心美”說與“言道”說 1.“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 2.“象”與“意”、“言”與“道” 六、德清:“善用其心”,則得“極樂真境” 1.由心生物,萬法如幻 2.“美色淫聲,皆是苦本” 3.“所求凈土,即唯心極樂” 4.“執(zhí)教者迷宗,執(zhí)禪者毀教” 七、智旭:“極樂即唯心” 1.“極樂彌陀,心作心是” 2.即言離言、“說默俱妙” 八、袁宏道:《西方合論》 1.由禪人凈,人世而出世 2.“積劫情塵,去垢方明” 3.十種凈土,光光各顯 4.十全十美 九、王夫之:《相宗絡(luò)索》 1.“八識” 2.“三境” 3.“三量” 4.“大圓鏡智”余論 走向自覺:太虛法師論“佛法與美” 一、太虛法師生平 二、佛教美學走向自覺的時代氛圍 三、《佛法與美》的主要內(nèi)容 四、論佛教美術(shù)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