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發(fā)揮成中英、 H. Beck等人的《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 的詮釋角度對中國哲學當代詮釋進行闡釋,除了延續(xù)中國哲學體用論、心性論、境界論等固有傳統(tǒng)予以當代解釋之外,更吸收了現(xiàn)代新儒家、日本京都學派、海德格、迦達默爾等哲學家之中的本體詮釋學思想資源,從而在《道家詮釋學》、《儒家詮釋學》、《佛教詮釋學》、《詮釋學與意境美學》四書之中開展了儒道佛與中國美學的“中國哲學的詮釋學”之四個面向。 《佛教詮釋學》一書從事大乘佛學之本體詮釋學之創(chuàng)建,研究中國哲學史中的大乘佛學所蘊含的豐富的本體詮釋學意涵,兼論其根源之印度之大乘佛學本體詮釋學原初模型及其中國轉化。 《佛教詮釋學》藝術從“本例詮釋學”的立場,闡明佛教詮釋學的意義,展開天臺、禪、凈土的佛教詮釋學主要內容,同時也涉及佛教詮釋學在宗教對話、心靈治療和宗教社會學等應用課題。 本書以本體詮釋學的進路,透過從跨界溝通,運用于人類普遍關懷的當代課題,一起進行能夠促進世界永久和平的自由創(chuàng)造。因此,這在當今佛教的研究和發(fā)展方面,及東西文化的交流與整合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作者簡介 賴賢宗,現(xiàn)任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兼任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第一部分 論佛教詮釋學的成立根據(jù)、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章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相關研究與主要論題 導論 第一節(jié) 佛教存有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意義與其疑難之重省 第二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佛教之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 第四節(jié) 佛學詮釋學的重要性 結論 第二章 當代如來藏思想的爭議與佛教詮釋學——印順之后的如來藏說爭議之評議 導論 第一節(jié) 詮釋沖突:如來藏說之爭議與詮釋沖突的解決 第二節(jié) 林鎮(zhèn)國《辯證的行旅》的解構思想與兩種詮釋學視點下的如來藏思想批判 第三節(jié) 評蔡耀明的“內部建構”的佛學研究法 結論第二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佛教存有學、知識論和實踐論 第一章 天臺佛學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哲學反思——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一 導論 第一節(jié) 對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佛教的本體詮釋的反省與未來發(fā)展的前瞻 第二節(jié)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顓天臺佛學的三諦說之思想創(chuàng)造為例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的本體詮釋之根源:古代中國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第四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對于詮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第五節(jié) 天臺佛學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結論 融合與對活:走向未來的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在21世紀的實踐 第二章 禪的佛教詮釋學與世界倫理——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二 導論 第一節(jié) 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 第二節(jié) 《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禪的本體詮釋學與超存有學 第三節(jié) “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四節(jié) 禪的倫理學與世界倫理 結論 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世界倫理之建構 第三章 凈土信仰論之詮釋: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迥向思想——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三 導論 第一節(jié) 迥向、轉變與轉依的理論關聯(lián):迥向說的佛教詮釋學含義 第二節(jié)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來:凈土信仰的佛教詮釋學 結論第三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應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之對話的一個當代反思 導論 第一節(jié) 空的哲學對于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空”之體驗、佛性論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第三節(jié) 佛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對話的本體詮釋進路: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模型之試探 第四節(jié) 禪的哲學與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終末論”以及“罪”問題之會遇 結論 第二章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導論 第一節(jié)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 第二節(jié)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論現(xiàn)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jié) 從“表現(xiàn)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看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間佛學”的理論根據(jù)的差異及其宗教社會學含義 第四節(jié) 臺灣與中國內地的現(xiàn)代佛教的“現(xiàn)代性”的哲學反思 結論 第三章 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導論 第一節(jié) 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第二節(jié) 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第三節(jié) 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四章 佛教與科學——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范例 導論 第一節(jié) 近代科學對于宗教世界觀的運用與佛教的科學觀 第二節(jié) 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幾種模式及佛法與科學的會通 第三節(jié) 佛教心理學所例示的當代佛教科學觀 結論 第一部分 論佛教詮釋學的成立根據(jù)、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章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相關研究與主要論題 導論 第一節(jié) 佛教存有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意義與其疑難之重省 第二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佛教之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 第四節(jié) 佛學詮釋學的重要性 結論 第二章 當代如來藏思想的爭議與佛教詮釋學——印順之后的如來藏說爭議之評議 導論 第一節(jié) 詮釋沖突:如來藏說之爭議與詮釋沖突的解決 第二節(jié) 林鎮(zhèn)國《辯證的行旅》的解構思想與兩種詮釋學視點下的如來藏思想批判 第三節(jié) 評蔡耀明的“內部建構”的佛學研究法 結論第二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佛教存有學、知識論和實踐論 第一章 天臺佛學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哲學反思——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一 導論 第一節(jié) 對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佛教的本體詮釋的反省與未來發(fā)展的前瞻 第二節(jié)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顓天臺佛學的三諦說之思想創(chuàng)造為例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的本體詮釋之根源:古代中國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第四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對于詮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第五節(jié) 天臺佛學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結論 融合與對活:走向未來的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在21世紀的實踐 第二章 禪的佛教詮釋學與世界倫理——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二 導論 第一節(jié) 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 第二節(jié) 《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禪的本體詮釋學與超存有學 第三節(jié) “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四節(jié) 禪的倫理學與世界倫理 結論 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世界倫理之建構 第三章 凈土信仰論之詮釋: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迥向思想——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三 導論 第一節(jié) 迥向、轉變與轉依的理論關聯(lián):迥向說的佛教詮釋學含義 第二節(jié)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來:凈土信仰的佛教詮釋學 結論第三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應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之對話的一個當代反思 導論 第一節(jié) 空的哲學對于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空”之體驗、佛性論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第三節(jié) 佛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對話的本體詮釋進路: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模型之試探 第四節(jié) 禪的哲學與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終末論”以及“罪”問題之會遇 結論 第二章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導論 第一節(jié)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 第二節(jié)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論現(xiàn)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jié) 從“表現(xiàn)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看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間佛學”的理論根據(jù)的差異及其宗教社會學含義 第四節(jié) 臺灣與中國內地的現(xiàn)代佛教的“現(xiàn)代性”的哲學反思 結論 第三章 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導論 第一節(jié) 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第二節(jié) 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第三節(jié) 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四章 佛教與科學——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范例 導論 第一節(jié) 近代科學對于宗教世界觀的運用與佛教的科學觀 第二節(jié) 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幾種模式及佛法與科學的會通 第三節(jié) 佛教心理學所例示的當代佛教科學觀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