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胡適的聲音


作者:胡適     整理日期:2017-02-19 22:33:59


  作為哲學家、學者、作家兼教授的胡適,不僅其詩其文對當時或者后世有一定影響,其演講藝術亦因有獨特的風度而受到學者的普遍贊譽。本書取自其演講錄音,貫通胡適前后各個時期,并配有CD。

目錄如下:談談實驗主義(1919)、研究國故的方法(1921)、打破浪漫。1928)、中國禪學的發(fā)展(1934)、《水經注》考(1952)、搜集史料重于修史(1953)、禪宗史的一個新看法(1953)、科學的人生觀(1930)、工程師的人生觀(1952)、提高和普及(1920)、書院制史略(1924)、大學的生活(1958)、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1960)、中學生的修養(yǎng)與擇業(yè)(1962)、中國文學過去與來路(1931)、傳記文學(1953)、白話文的意義(1954)、中國文藝復興運動(1958)。
  胡先生雅善言詞,而且善于恭維人,國語雖不標準,而表情非常凝重,說道沉痛處輒咬牙齒地一個字一個地吐出來,令聽者不得不信他所說的話語。他曾對我說,他是得力于《圣經》傳道的作風,無論是為文或言語,一定要出之于絕對的自信,然后才能使人相信!簩嵡
  
  
  我在康奈爾時代,演講的地區(qū)相當遼闊——東至波士頓,西及俄亥俄的哥倫布城。這個區(qū)域對當時的在美國留學的一個外國學生來說是相當遼闊的了。為著演講,我還要時常缺課。但是我樂此不疲,這一興趣對我真是歷四五十年而不衰。——胡適
  
  我這一個徽州的小孩子,沒有學過國語,沒有受過國語的訓練,站在那個字紙簍的旁邊,找到一本破爛的、不完全的《水滸傳》,“李逵打死殷天賜”,就這樣地發(fā)瘋。根據這個經驗,我們就提倡“白話的文學”,這是我們有把握的。我們曉得,全中國凡是進過學堂的人,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凡是認得一千字或兩千字的人,只要他瞞住了老師,瞞住了父母,半夜里偷看小說,把小說瞧得得意忘形而發(fā)瘋,這班人都得了一個工具,一個文學的工具,一個語言的工具,將來都可能成為國語文學的作家。諸位先生,都是來自各地,來自不同的區(qū)域,最早沒有受過國語的訓練,沒有受過白話文學的訓練,我們當初提倡白話文學的人沒有給你們開學堂,給你們輔導白話文學,大家卻都能夠用白話寫文章了。不過,我們與白話文學也有一點關系。1915 年,我在外國做學生的時候,就同許多同學,通訊討論,打筆墨官司,后來這筆墨官司的一部分,在《胡適文存》里面也發(fā)表了。在良友公司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本,里面發(fā)表我一篇自傳,叫作《逼上梁山》,我把當時在國內的許多通訊發(fā)表出來,現在那一篇文章放在臺灣版的《四十自述》的后面做一個附錄(參見臺灣遠流版《胡適作品集》第一冊《四十自述》第97 至第131 頁)。我那自傳在那個時候——在打筆墨官司的時候,就感覺到,不要怕沒有標準的語言,沒有標準的國語,沒有標準的文學的國語,沒有標準的國語的文學,不要緊。我們就是規(guī)定標準文學的人,我們的創(chuàng)作就是規(guī)定這個國語文學標準的人,不要怕。沒有一個人要把每一個字都要看標準國語字典才能做文學家,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所以大家都知道。我們當初就叫它作中國文藝復興,實在說來是不錯的。不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不是我們幾個人創(chuàng)造的,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給我們的,演變下來的。一直演變到現在可以說是最了不得的、最合邏輯的、最簡單的一種文法的語言。同時呢,在這個七八百年當中,尤其在這個四五百年當中,有了《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兒女英雄傳》,這一類偉大的小說以后,我們有一個文學的標準國語,文學的標準國語就是標準文字。說這一個的“這”字是怎么寫法,那個的“那”字是怎么寫法,諸位要想一想,在那個語言還沒有標準的時候,這些小說沒有通行之前,要看到宋朝的《高僧傳》,和尚的語錄里頭用白話,比方說“呢”字——你肯不肯“呢”?現在用尼姑的“尼”字加“口”字就夠了,古時間的那個“呢”字怎么寫呢?想不到的,古時間的“呢”字是用漸漸的“漸”字,那就困難了,在底下加個耳朵的耳字,那個字讀起來,你看多么困難!再比方你們我們的“們”字,現在容易了,“門”字旁加個“人”字,這個“們”字,古時間就沒有這個東西。當時有的人用“滿”字;后來用每一個人的“每”字:“我每”、“你每”、“他每”;到后來,才標準到我們的“們”字。當初不單是我“們”、你“們”、他“們”沒有,我面前這樣的桌子也是沒有的,播音器也是沒有的,這樣的杯子也沒有的。后來,“人”有了,“兄弟”有了,“姊妹”有了,“學生”有了,“朋友”有了,這個都是老百姓創(chuàng)造出來的;仡^想來,那個時候造個“們”字,造個數目字的多數,也是很困難,我們不能不感謝他們這個幾百年的小說家,就是無意當中找到了這個公式,亂抓漢字,把漢字拿來寫白話,寫他們的白話的作品,寫他們的活的文學。這樣說起來,說破了所謂文學革命,是一個錢不值。簡單得很,“白話”!就是“漢字寫白話”!就是我們幾千年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的語言,活的語言。這個幾百年無數的無名的作家做的這些評話、兒歌、情歌、戲曲、小說都是了不得的東西。
  ——選自《中國文藝復興運動》

作者簡介:
  胡適,原名洪骍,后改名適,字適之,筆名有希強、自勝生、鐵兒、冬心、適、藏暉室主人等。安徽績溪人,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他家是一個亦官亦商的地主家庭。其父胡傳曾隨吳大澂先后在東北邊疆和廣東海南供職,頗有志于研究邊疆地理。母親馮順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是胡傳的第三房妻子。1893年,胡適隨母親到父親在臺灣的任所。1895年回到家鄉(xiāng)績溪,入塾讀書。胡適6歲喪父,由年輕的寡母撫育長大。1904年,他離開家鄉(xiāng)到上海讀書,先后就讀于梅溪學堂、澄衷學堂和中國公學。讀書期間,他受到嚴復、梁啟超的啟蒙思想影響。中國公學是由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留日學生因抗議日本文部省的所謂“取締規(guī)劃”而歸國創(chuàng)辦的,所以校內革命空氣甚濃。這時的胡適經常為頗帶革命傾向的《競業(yè)旬報》寫稿。從24期(1908年8月)起,他接任主編。從此,他在《競業(yè)旬報》上發(fā)表的文章更多,有時,一期雜志差不多全是他一個人的手筆。他常用的筆名有自勝生、希強、適之、鐵兒、適庵、冬心、骍、蝶等等。胡適在他所寫的“社說”、“時評”、“時聞”、“雜俎”等文章里,經常激烈攻擊舊禮俗和批評政府官吏。此外他也時常發(fā)表一些雜記、小品、詩詞等文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曾連載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真如島》。

目錄:
  序
  世脈篇
  少年中國之精神
  五四運動紀念
  五四運動是青年愛國的運動
  同仁篇
  報業(yè)的真精神——臺北市報業(yè)公會歡迎會上講詞
  容忍與自由
  為學篇
  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
  研究國故的方法
  打破浪漫病
  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中國禪學的發(fā)展
  治學方法
  《水經注》考
  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禪宗史的一個新看法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個看法
  歷史科學的方法
  教育篇
  提高和普及
  書院制史略
  新文化運動與教育問題
  中學生的修養(yǎng)與擇業(yè)
  大學的生活
  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
  文學篇
  中國文學過去與來路
  傳記文學
  白話文的意義
  附錄
  中國文藝復興運動





上一本:帝國與傳播 下一本:致青年朋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胡適的聲音的作者是胡適,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