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神的演化


作者:羅伯.賴特     整理日期:2017-02-19 10:42:38


  人類逃不出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
  如果演化是生物存活的最佳利器,那麼,最精此道的就是宗教中的神。
  祂的適應力極強,能因應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動,開展出最符應當代需求的面目,生存下來。
  是永恆不變的神創(chuàng)造並維繫了人類和世界,還是神因應了人類歷史的進展,不斷改頭換面而得以「存活」至今?當我們認為宗教乃超越現(xiàn)世的永恆之道,作者卻發(fā)現(xiàn),宗教起源於一些現(xiàn)世有形可見的因素,並在人類的歷史進展階段,不斷變換樣貌。
  部落時期的神祇只需能夠作戰(zhàn),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nóng)耕時期的神祇則需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tǒng)馭人民,而工業(yè)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得填補現(xiàn)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弄懂禍福意義的根據(jù)。
  於是,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面目不斷轉換,而正是這樣轉換讓祂得以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留存。
  因此,當我們認為宗教是神祇對人類的絕對啟示或彰顯,作者卻認為宗教起源於一些可觀察的具體因素,包括人類天性、政治和經(jīng)濟因素,以及科技的變遷等。也就是說,宗教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的虛構物以來掌握世界、控制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xù)發(fā)展,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
  二十一世紀之後的宗教,神又該換上成何種面目,才能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如果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現(xiàn)今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繼續(xù)回應現(xiàn)代人生存上的需要?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彼此調適並跟科學調和?它將會指向何種目的、提供何種方向?真有一種可以通過知性考驗,又確實具有宗教性,也可以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並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的世界觀嗎?
  作者對於宗教的未來保持樂觀態(tài)度,因為道德在過去歷史中的進步,印證了上帝存在的軌跡,而只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xù)存在,演化出最適應現(xiàn)代人需求的樣貌。至於線索,會在本書講述上帝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xiàn)出來。

作者簡介:
  羅伯.賴特 Robert Wright
  在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圈內(nèi),認真思考上帝存不存在不是讓大家尊敬你的好方法。但作者明知故犯!
  出生在美國保守的浸信會家庭,著作中以科學精神檢驗人類道德和宗教的根源,惹惱教會牧師,在臺前大肆抨擊!
  看似兩面不討好,實則以清晰誠實的科學精神和開放寬厚的宗教情懷,為上帝與現(xiàn)代社會開創(chuàng)雙贏的生存局面。
  史上第一人以賽局理論來談宗教和人類道德,以唯物主義來理解宗教的誕生,並以演化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中的神。
  《紐約時報》最佳年度十大作者,曾獲美國國家雜誌獎、入圍普立茲獎、提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
  譯者簡介
  梁永安
  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yè)。以翻譯為業(yè),譯有《下一個基督王國》《今日,何謂歷史?》《現(xiàn)代主義:異端的誘惑》《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等。奉編輯之命在此說幾句譯後感:這書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豐富」,涉及面極廣,又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結構之美,內(nèi)容亦相當有趣。作者悟得的一套歷史哲學別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言。
  





上一本:歲月,是佛牽手的一朵情花 下一本:慈悲?覺醒?每一天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神的演化的作者是羅伯.賴特,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