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圖傳世的三十余篇經(jīng)典對話中,《帕默尼德》歷來備受柏拉圖研究者關注。這篇古希臘作品在西方思想傳統(tǒng)中經(jīng)過漫長的翻譯、接受、解釋史,成為西方思想史上的樞紐性典籍,在新柏拉圖主義、中世紀經(jīng)院神學、意大利文藝復興、德國古典哲學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啟蒙時代以后,西方研究《帕默尼德》的文獻浩如煙海,譯本層出不窮,解讀路向各不相同。 米勒這本著作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帕默尼德》解讀的重要作品。作為英語學界柏拉圖研究的主流學者,米勒努力嘗試對這部經(jīng)典做出整體而全面的解讀,在米勒看來,這種整體性不僅在于關注文本自身結構,不僅在于關注情節(jié)與論辯細節(jié),甚至也在于關注文本與讀者的整體。
作者簡介 作者米勒,瓦薩學院哲學系教授,柏拉圖研究專家,已出版《柏拉圖<治邦者>中的哲人》、《靈魂的轉向:柏拉圖的〈帕墨尼德〉》等多部學術專著。 譯者曹聰,女,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就職于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譯著有:《懼怕差異》、《靈魂的轉向》、《古典政治理性主義的重生》(合譯)等。另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中譯本說明 致謝 序言: 解讀《帕默尼德》 一、對話形式: 模仿的反諷與結構 二、作為對話的《帕默尼德》: 展望與計劃 三、關于主觀解讀問題的一項說明 第一部分 準備重新思考“樣式論” 第一章 戲劇背景 一、歡迎的主題以及洞察與調(diào)和的數(shù)級層次 二、場景: 為學園回顧《王制》 三、柏拉圖利用埃利亞思想 第二章 帕默尼德挑戰(zhàn)蘇格拉底 一、誘導: 蘇格拉底的雙重區(qū)分 二、反駁: 帕默尼德審查蘇格拉底 三、轉換: 蘇格拉底與學園聽者 第二部分 密集的精微論證 第三章 帕默尼德的幫助 第四章 假設之一、假設之二與假設之二a:樣式、分有者及雙方關系(137c—157b) 一、關于“一”的矛盾 二、解決悖論: 區(qū)分樣式與事物(假設之一和之二) 三、沿途的謎團: 暗示與預期 四、講述“區(qū)分”: 事物在樣式中的基礎(假設之二a) 第五章 假設之三—之八: 之一—之二a的展開(157b—166b) 一、分有: “多”與“界限”(假設之三—之四) 二、樣式: 可理解性、共有、存在(假設之五—之六) 三、事物的現(xiàn)象性(假設之七—之八) 結語:關聯(lián)與可能 一、《帕默尼德》與《王制》: 重構抑或背離? 二、《帕默尼德》與埃利亞對話: 樣式作為整體與部分? 附錄一:《帕默尼德》的結構 附錄二:從事物到樣式的轉變過程的步驟 引用文獻 普通索引 引用文本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