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本的全球化,一種被稱為“后殖民主義”的新學科和學術(shù)產(chǎn)業(yè)也隨之興起,其話語體系為彰顯文化研究和人類科學等中心議題提供了契機。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后殖民主義理論,并反對建構(gòu)后殖民主義的傳統(tǒng),認為后殖民主義歸根到底是一種帶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shù)思潮,它所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話語權(quán)力和解構(gòu)主義。在論證過程中,本書廣泛引用馬克思、葛蘭西、巴赫金、阿爾都塞、弗雷勒,以及其他激進民主傳統(tǒng)中的代表理論。作者認為,錯綜復雜的歷史現(xiàn)實往往與后殖民主義理論愿景相違背,后殖民主義的思想已經(jīng)喪失了診斷現(xiàn)實的能力。為此作者提出了“超越后殖民理論”的論斷。
作者簡介 小埃?圣胡安,1938年生于菲律賓馬尼拉市,1965年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種族等研究,后任職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哈里?蘭莎姆研究中心(the Harry Ransom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其作品已被翻譯成德文、俄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其代表作有:《批判與社會轉(zhuǎn)型》、《在菲律賓的帝國主義與革命》、《馬克思主義與人類解放:盧卡奇文選》等。
目錄: 第一章質(zhì)問與干涉:誰為誰代言? “后殖民主義”圣痕的概況 原教旨主義的“撒播” 讓法農(nóng)目瞪口呆 探索說話主體 曼楚:對權(quán)力說真理 詹姆斯:去領(lǐng)土化的個人主義 巴羅斯:轉(zhuǎn)型的希望和意志 冷漠的標記 第二章相對于菲律賓革命實踐的后殖民理論 后殖民主義變革 “教化”話語的生產(chǎn) 鑄造翻抗的形態(tài) 想象的抉擇:誰之危險? 第三章“無法言說”的庶民:來自葛蘭西、納瓦勒·厄爾·賽阿達維、 弗雷勒和西爾科的教益 歷史中的基本話語 階級“自殺” 庶民反抗的多種形式 教與學的辯證法 關(guān)于發(fā)源地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想象:挑戰(zhàn)種族主義的認同與意識形態(tài) 對種族主義的剖析 抑制多元文化 商品形式的冒險 超越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 干預的起點 第五章重溫“內(nèi)部殖民”:美亞文化形式與種族話語質(zhì)變 從泛族裔到全新的辯證聯(lián)盟 種族對話的價值形式:當前美籍亞裔的文學批判 第六章全球化,對話的國家,離散族裔 定位民族的形態(tài) 流浪的軌跡 “實踐意識”的武器 鑄造遣散 第七章超越后殖民理論:詹姆斯著作中的群眾路線 辯證法的化身 三足鼎立的新世界 社會主義抑或野蠻的資本種族主義? 權(quán)力歸于人民 第八章想象帝國的終結(jié):危機與突圍 政治人物 重溫世界革命的夢想 暴風雨的前夜 進兩步,退一步 旅程的開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