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克書《急就章》集聯(lián)》 《急就章》,原為《急就篇》,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乃中國古代學(xué)童識字的啟蒙讀物,舊分三十二章,因分章書寫,故名《急就章》。傳以三國時吳人皇象所書《急就章》為*古,后世書家奉之為章草正宗,多有臨寫!吨袊鴼v代碑帖集聯(lián):明宋克書<急就章>集聯(lián)》即以明人宋克書《急就章》卷為底本。 《漢景君碑集聯(lián)》 《景君碑》,亦稱穴北海相景君銘移,全稱穴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移。東漢漢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八月立。景君,文中未錄其名,系漢任城望族景氏族人,漢順帝時任大司農(nóng),繼任元城宰、益州太守、北海相。碑原在山東濟寧任城縣,后移濟寧縣學(xué)。據(jù)清王昶《金石萃編》載:『碑高九尺,廣三尺三寸!皇潜疄楣缧危斜,碑文隸書,額篆書。碑陽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陰四列,列各十八行,第四列二行,字大小不一。碑陰末后刻四字韻二行,行四十二字。碑額陽文篆書二行,十二字。 《周頌鼎集聯(lián)》 頌鼎,西周宣王時期青銅器。頌鼎傳世共三器,三器銘文相同,然行數(shù)不等。銘文為大篆,凡一五十一字。
頌鼎銘文述宣王三年(公元前八二五年)五月,王在周康昭宮即位,命史官『頌』掌管成周貯二十家,監(jiān)新造,以積貯貨稅用于王家之故事。 《漢西狹頌集聯(lián)》 《西狹頌》,又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仇靖撰文并書。摩崖刻。書體為隸書。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其文為頌揚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為謀求民利,開通西狹道之事。 該摩崖筆力道勁、古拙凝重、結(jié)體方正、氣勢開張、氣象渾穆、雄強剛健。字句完整可讀,是東漢隸書雄強渾穆的代表作品。清方朔《枕經(jīng)堂金石書畫題跋》評其為:“字大縱橫不下三寸,寬博道古!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云:“疏宕則有《西狹頌》!睏钍鼐础镀奖洝吩疲骸胺秸蹅,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绷簡⒊侗稀焚澠錇椋骸靶圻~而靜穆,漢隸正則也! 《晉爨寶子碑集聯(lián)》 《中國歷代碑帖集聯(lián):晉爨寶子碑集聯(lián)》是《中國歷代碑帖集聯(lián)》的一種。 《爨寶子碑》,又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碑》。碑立于東晉大亨四年(即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在云南曲靖城南三十五公里揚旗田出土,F(xiàn)存曲靖縣**中學(xué)『爨碑亭』內(nèi)。碑文記述了建寧太守爨寶子的生平事跡。該碑與同在云南境內(nèi)的《爨龍顏碑》合稱『云南二爨』。因此碑形制較小,故又稱『小爨』。 《漢封龍山頌集聯(lián)》 《中國歷代碑帖集聯(lián):漢封龍山頌集聯(lián)》筆畫圓渾,用筆遒勁豪放,有篆籀筆意,結(jié)體方正質(zhì)樸,平正中蘊含動感,氣象宏大,法度謹嚴(yán)。通篇看來,其靜與動,放與斂,含蓄與豪邁,粗獷與俊美,恣肆與規(guī)整,達到了完*的統(tǒng)一。該碑自被發(fā)現(xiàn)之后,即廣受贊譽,清方朔《枕經(jīng)堂金石書畫題跋》稱其“字體方正古健,有孔廟之《乙瑛碑》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楊守敬《平碑記》稱其一雄偉勁健,《魯峻碑》尚不及也。漢隸氣魄之大,無愈于此。 《漢開母廟石闕銘集聯(lián)》 為了使這一傳統(tǒng)而優(yōu)*的習(xí)書方式廣為流傳,我們在前人成果的基礎(chǔ)上,編輯出版了這《中國歷代碑帖集聯(lián)》!吨袊鴼v代碑帖集聯(lián):漢開母廟石闕銘集聯(lián)》是其中的一種。書法在兩漢時期,扮演主要角色的一直是隸書。篆書的遺跡雖然不多,但大都很有特色,表現(xiàn)為筆畫厚重,結(jié)體茂密,氣勢開張,反映了漢人的自信與豪放。 《漢武梁祠畫像題字集聯(lián)》 漢武梁祠石刻畫像年代約在東漢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前后,石在山東嘉祥紫云山,計有武、梁祠畫像題記三石,武氏前石室畫像題字十四石,武氏后石室畫像題字十石,尺寸不等,畫像題字為隸書。原刻久湮土中,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藏家黃易(小松)訪得,就地命工匠椎拓,始有拓片流傳。黃易穴小蓬萊閣金石目鑼有著錄。 《秦會稽刻石集聯(lián)》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時,丞相李斯等頌揚秦德而立。書體為小篆,相傳為李斯所書。原石久佚,文辭保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申屠以摹本重刻立石于浙江紹興學(xué)官。清康熙時又被人磨去。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紹興知府李享以舊拓申屠摹本囑金匱錢梅溪重刻。后有李享、翁方綱、阮元諸家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就是清乾隆年間梅溪的重刻本。 《漢樊敏碑集聯(lián)》 《樊敏碑》,拓本縱255cm,橫117cm,有篆額陰文“漢故領(lǐng)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碑陰刻北宋眉山邱常與南宋眉山程勤懋題跋,碑首以兩獸蟠其上。東漢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蘆山(今蘆山縣),劉盛刻,息喿書。雖見于宋人著錄,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間重出土。劉運峰、劉璁編著的《漢樊敏碑集聯(lián)》以碑帖中字集*新的文字,殊非易事,而對聯(lián),短小精悍,為碑帖集聯(lián)帶來*大的方便。 《秦石鼓文集聯(lián)》 石鼓文,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刻石,以形狀似鼓而得名。經(jīng)典篆書。因文字內(nèi)容系記述秦國貴*游獵之事,故又名“獵碣”。唐朝初年在岐州雍城(今陜西鳳翔)南田野中發(fā)現(xiàn),故又稱“岐陽石鼓”、“陳倉十碣”、“雍邑刻”等。石鼓高約九十厘米,直徑約六十厘米,各環(huán)刻韻文四言詩一篇,描述秦國貴*游觀漁獵、祭祀歡樂之情景,全文約七百字,現(xiàn)僅存二百七十二字。字經(jīng)約四厘米。 《漢魯峻碑集聯(lián)》 《魯峻碑》,全稱《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又稱《魯忠惠碑》。東漢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四月立,現(xiàn)存山東濟寧。據(jù)清王昶《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五寸,廣四尺五寸!笔潜疄殡`書,碑陽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碑陰二列,列各二十一行。額隸書“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兩行十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