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箏曲集·廣東篇》:本曲集是由廣東箏人整理編訂傳譜,廣東派傳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林玲演奏,配CD一張。精選論文5篇,初探古箏演奏,廣東流派之形成。初學者,演奏者、研究者,愛好者、學教范本、欣賞**。 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在我國流行了二千五百多年,盛而不衰,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但在二千多年中,它一直于民間,建國前后才進入專業(yè)音樂藝術院校。 箏由于長期流行在民間,因其地域及各地人們的喜好不同,形成了多種帶有地方色彩的派別。從戰(zhàn)國時代的秦箏迄始,除“真秦之聲"的陜西箏之外,尚有“中國古調”(或稱“鄭衛(wèi)之音”)的河南箏;“齊魯大板”的山東箏;“韓江絲竹"的潮州箏;“漢皋古韻"的客家箏;“武林逸韻"的杭州箏;閩南地區(qū)的福建箏;內蒙草原yatoke(蒙語)——蒙古箏;延邊地區(qū)的gayakog(朝鮮語)——朝鮮箏。 在這茫茫的九派中國箏的行列里,由于受著一定的地區(qū)限制,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但對于各個流派來說,都具有民族民間音樂語言特點和獨特的風格,都同樣有著記錄和發(fā)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歷史的輝煌業(yè)績。而目前*有特色的流派有:出東派、河南派、陜西派、廣東派(由潮州派、客家派組成)和浙江派。這五大民間流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及代表性曲目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因此,箏有著豐厚的群眾基礎。據(jù)我們了解,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到21世紀的今天,我國學箏者已超過百萬,這還不包括海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