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16開精裝,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版1印 ★ 淺降彩瓷將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chuàng)造了瓷畫的全新面貌。它的一大突破是在瓷畫上題寫作者名字,或題詩、署款兼?zhèn),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種創(chuàng)舉 ★ 本書對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內的陶瓷淺絳彩作了考據,并對一些名家作品進行了介紹和整理 ★ 本書作者劉楊先生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和收集陶瓷淺絳彩的相關資料,把這段淡化和模糊了的近代陶瓷發(fā)展歷史,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出來友情提示:本書因年版久遠,品相略舊,介意的讀者請慎拍“淺絳彩瓷”的出現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清代末年,瓷器生產日走下坡,繪瓷紋飾大多因循舊樣,鮮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龍鳳紋、蕃蓮紋或吉祥圖案占了絕大多數,陶瓷藝人只能充當機械的描摹角色。19世紀以后,大多數民間日用瓷器設計笨拙、紋樣簡陋,難以稱得上什么藝術價值。到20世紀初年,外國陶瓷產品又沖擊市場,中國瓷業(yè)已是瀕臨絕境!皽\絳彩瓷”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孕育出來的。 晚清時期,以程門為代表的安徽新安派文人畫家到景德鎮(zhèn)來繪瓷,把文人畫的表現技巧和審美詣趣帶入了陶瓷藝術領域,在繪畫藝術和陶瓷裝飾藝術的邊緣地帶,開辟了一個新的藝術表現空間——陶瓷淺絳彩。這種陶瓷繪畫和傳統陶瓷裝飾*本質的區(qū)別是:前者強調藝術家主體創(chuàng)作意識的張揚,后者則強調以器皿造型為基礎的裝飾形式。陶瓷繪畫形式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陶瓷藝術的文化品位,因此,創(chuàng)立陶瓷淺絳彩的先賢們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功不可沒。 “淺絳派”瓷繪藝人的出現,正是針對這個時期瓷繪藝術所作出的反思,他們開啟了文人派“以畫入瓷”的新思維,更逆轉了中國陶瓷藝術發(fā)展的方向。淺絳彩瓷繪藝人及他們的成就對中國陶瓷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并且,他們還是后期“珠山八友”瓷繪藝術流派出現的先導者。淺絳彩瓷畫家的作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且還有著特殊的文化價值,有些作品的藝術水準不亞于當時中國的諸多名畫家。 本書作者劉楊先生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和收集陶瓷淺絳彩的相關資料,本書對這一批鮮為人知的瓷繪藝術家及他們的瓷繪作品進行了整理和評述,對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內的陶瓷淺絳彩作了考據,把我們認識中淡化和模糊了的一段近代陶瓷發(fā)展歷史,全面系統地展現出來,給讀者提供了一個較系統的、極有價值的研究基礎。這些研究深入而有見地,為中國近代陶瓷史的研究添上了新的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