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徐悲鴻談藝錄


作者:徐悲鴻     整理日期:2022-07-03 11:54:13


  關于美術革命與中國畫的前途,持革命、改革、改良觀點者,曰改革派;對待中國傳統(tǒng)美術有深湛研究和深厚情結,不主張革命者,曰傳統(tǒng)派。
  屬于改革派的畫家,有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
  徐悲鴻的“寫實繪畫論”,被視為與林風眠的“中國繪畫調和論”、劉海粟的“藝術個性論”、高劍父的“中西折中論”等,具有同樣的影響與力度。
  歐洲寫實主義,又名現實主義,側重“實話實說”、“實物實畫”。西方繪畫理論中之現實主義流派,形成于19世紀初,代表人物有法國米勒、庫爾貝、杜蘭埃等。題材上,他們排斥宗教、寓言、神話,而以當下景物與當代生活為表現對象。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舊譯為“寫實主義”)一詞傳入中國,陳獨秀、徐悲鴻等*早將其運用到美術批評中。
  徐悲鴻被視為“寫實主義繪畫大師”、“中國現代畫壇上的伯樂”、“著名繪畫大師”、“杰出的藝術教育家”。被郭沫若稱譽為畫壇“南北二石”之傅抱石和齊白石,都曾得徐氏相識之力。
  他在《美的解剖》一文中,提出融通中西的設想:“欲振中國之藝術,必須重倡吾國美術之古典主義,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畫材不專上山水。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歐洲之寫實主義,如荷蘭人體物之精,法國庫爾貝、米勒、勒班習、德國萊柏爾等構境之雅!
  陳獨秀主張全部采用“歐洲的寫實主義”于中國;康有為以“六朝唐宋”院體畫為不二法門,主張排斥文人畫;徐悲鴻則主張以中國傳統(tǒng)“寫實主義”為基礎,采“歐洲的寫實主義”之長
  他以為中國畫的意境與概括能力,與西洋畫的色彩與造型能力,乃是各擅其長。





上一本:包裝結構 下一本:色彩文化與色彩設計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徐悲鴻談藝錄的作者是徐悲鴻,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