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系列講座采用 “全球美術史”的視點,對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特點進行反思。這個反思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把全球美術看做一個整體,其中包含著許多即獨立又互動的地區(qū)性美術傳統(tǒng),每個地區(qū)傳統(tǒng)都對人類美術的整體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二是這些地區(qū)性的貢獻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類美術的無比豐富。 講座的核心問題因此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傳統(tǒng)中國美術對整體的人類美術史做出了什么最獨特的、因而也是最有價值的貢獻?對這個問題的注視點不一定一樣,回答也不必相同。本系列講座的關注點是確定中國美術中具有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又是源遠流長、深具影響一些基本線索。類似的藝術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區(qū)美術傳統(tǒng)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國美術中的持續(xù)性和深刻性。
作者簡介: 巫鴻,著名藝術史家、藝術批評家、策展人。1968、1980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獲哈佛大學藝術史與人類學專業(yè)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及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貢獻中國藝術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講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巫鴻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著作的跨學科性很強,融合了歷史文本、圖像、考古、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極富創(chuàng)見,對理解中國不同材質、時期、主題的美術作品都頗具啟發(fā)性。 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獲1990年由全美亞洲學年會頒發(fā)的列文森獎(Joseph Levinson Prize)!吨袊糯佬g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一書被Choice雜志評為1996年杰出學術出版物,進而被《藝術論壇》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黃泉下的美術》(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2010)一書于2011年獲國家文化遺產獎的十佳美術考古著作提名。其參與編寫的重要著作還包括《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等。在從事中國早期藝術研究的同時,巫鴻教授還涉足中國當代藝術的領域,既策劃展覽又進行具體研究,論著頗豐。
目錄 禮器:微型紀念碑 墓葬:視線不及的空間 手卷:移動的畫面 山水:人文的風景 禮器:微型紀念碑 墓葬:視線不及的空間 手卷:移動的畫面 山水:人文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