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周平王東遷拉開帷幕,再現(xiàn)齊楚的崛起以及雙方的爭霸之路,暫以齊國表面勝利而終。但諸侯爭霸的局面并沒有結束,隨著管仲和齊桓公的去世,齊國實力逐漸衰微下去,而流亡天下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后,通過退避三舍、城濮之戰(zhàn)等,最終成就了霸權。長篇歷史小說《流火春秋》系列共5部,涉及歷史時間跨度長達300年,從鄭國春秋小霸開始,到越國稱霸結束。小說中既有血腥的戰(zhàn)爭和殺戮,又有鐵血男兒背后的刻骨柔情,力圖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吨T侯崛起》為《流火春秋》系列第一部,從周平王動遷開始,以輕松流暢的筆法描述春秋小霸鄭莊公的故事。之后,故事進入楚國和齊國兩條線,齊楚崛起,雙方爭霸,最后齊國勝利。 引子 一個王朝的黃昏 商朝末年,商紂王殘暴,周武王經(jīng)過長時間的準備,出兵討伐。在一場血流漂杵的戰(zhàn)爭過后,商朝大敗,紂王在無比華麗的鹿臺自焚,之后,和平重新降臨。 周武王和周公既然順應民心,推翻了暴政,就決定施行一系列長久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天下無爭。 為此,周公制定了無比繁復的禮儀和宗法,除此之外,周王朝還采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達到屏藩周室的目的。 被分封的對象大體是以下三類人: 周王朝同姓(姬姓)宗室的子弟; 異姓的功臣宿將; 神農、堯舜禹以及商湯的后代。 其中同姓子弟占了分封諸侯的絕大多數(shù):在分封的七十一個諸侯國中,同姓就占了五十三個。 周王朝分封給諸侯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人口。 諸侯國除了受周王朝管轄,定期朝見、繳納貢品、鎮(zhèn)守邊境和危急時刻出兵援王之外,彼此是相對獨立的。 隨后四百年的幾乎平靜無事的歲月證明這種分封很有效,在一段時期內,社會甚至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狀態(tài)。諸侯們也一直規(guī)規(guī)矩矩的,盡職盡責,對周王朝極其忠誠,或許,他們的大腦中從未閃現(xiàn)過對周王朝有威脅的危險念頭。 可是,在四百年之后,周王朝在幾位或是不負責任,或是才能平庸的君王的折騰下,逐漸衰落下去了。 先是周厲王,他性格古怪,瘋狂而殘忍,居然不讓臣民說話,搞得人們見了面,只能用眼神打招呼。最終,人們忍無可忍,不再沉默,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暴亂,殺掉了他。 之后,周宣王即位,他為恢復國家實力做了不懈的努力,而且看起來也似乎頗有成效。 可是,盡管每年都有諸侯不顧艱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地攜帶著許多貢品來鎬京朝王,給人們一種熱熱鬧鬧的繁盛景象,整個世界的氣氛還是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每個人都說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總覺得以往那種寧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在周厲王死后,他們的內心似乎一直沒有辦法徹底平靜下來,一種躁動不安的情緒像一股令人討厭的暗流一樣,不時地在他們的心底涌動。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西方的姜戎部族開始違抗周王朝的所有命令,周宣王憤怒不已,出兵討伐,卻遭到慘敗。 雖然姜戎部族并未進一步對周王朝發(fā)動進攻,但一些奇怪的謠言卻開始在鎬京城四處流傳,說周王朝會發(fā)生可怕的事情,有滅亡的危險。這些謠言雖然有夸大其詞之嫌,但卻意味著人們對國家失去了信任,沒有了安全感。為平息謠言,周宣王做了一番努力,但卻不得其法,并沒有消減人們心中的不安。 在周宣王死去,其子周幽王即位之后,周王朝的情況更加惡化了。 周幽王即位不久,岐山一帶就發(fā)生了大地震,從山川崩塌下來的泥石流阻塞了包括黃河在內的三條河流。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鎬京的居民和朝堂的官員們看來,這次地震遠遠超越了自然災害的一般意義,因為岐山是周王朝興起的地方,所以他們認為地震搖撼了周王朝的根基。 可是,周幽王卻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君王,他對這一切不以為意。實際上,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表現(xiàn)出了極其輕佻的性格,除了對女色有超乎尋常的興趣之外,他對一切都不上心。 在后宮的那些女人中,他最寵幸的是一個叫褒姒的絕色女人。無可懷疑他對褒姒懷有愛情,但作為一個君王,他為褒姒所做的一切未免太過。 褒姒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習性,就是從來不笑。為此,周幽王不惜用國家信用作代價,在沒有接到敵情的情況下點燃烽火,致使諸侯們晝夜行軍,馬不停蹄地往鎬京趕來。 諸侯們被戲弄了好幾次后,十分不滿,再也不相信烽火傳來的求救信號了。后來,當犬戎從北方的群山像鬼魅一樣殺到鎬京時,當周幽王驚慌失措地點燃烽火時,玩笑帶來的可怕后果就顯露無遺了。雖然一處又一處的烽火持續(xù)不斷地被點燃,滾滾黑煙向天空升騰而去,但是沒有一個諸侯引兵前來救援鎬京。 鎬京似乎被遺棄了。 鎬京不可避免地陷落了,周幽王也被犬戎殺死。犬戎不僅燒毀了鎬京,還劫走了一切值錢的東西。 犬戎離去后,太子宜臼在諸侯們的擁立下即位,就是周平王。 可是,鎬京的一切都毀了,成了一片廢墟。而且,犬戎對鎬京的地理位置和攻擊路徑都非常熟悉,經(jīng)常出兵騷擾,試圖撈取更多的好處。 周平王受不了犬戎沒完沒了地騷擾,于是產生了一個念頭,要把國都遷移到洛邑去。這個念頭一經(jīng)產生,就變得異常強烈,簡直不可遏止。 洛邑地處周王朝的領土中央,當年周成王和周公為了四方諸侯進貢和朝見方便,將其修建成東都,一切規(guī)劃和鎬京一模一樣,有著相同規(guī)模的宮室。 盡管大臣們議論紛紛(主要是一部分極有遠見的大臣認為不能遷都,鎬京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戰(zhàn)略要地),怯懦的周平王還是遷了都。 周平王雖然遷了都,但周王朝的衰落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實。諸侯們沒了管制,開始蠢蠢欲動,不遺余力地增強自己的實力。他們野心勃勃,雖然仍然尊重周王朝的天子名分,卻極想擁有那種管理天下諸侯的權力。 于是,一個幾百年的大動亂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