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張暉對古典文學研究夢想的輯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談《封神演義》的忠孝觀念與革命困境;第二部分談尋找古典文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第三部分首次公布了龍榆生與陳三立、陳寅恪與俞平伯等師友的多封論學通信,考證了他們之間的交往;第四部分探討了中國古詩文鑒賞的意義;第五部分是書評。另有附錄,收有好友維舟紀念張暉學術夢想與求學經(jīng)歷的回憶文章。張暉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文史學者,本集是他生前就編好的,此書的出版也是對他短暫而輝煌學術生涯的一個紀念
作者簡介: 張暉(1977—2013),上海崇明人。1995年秋至2002年夏就讀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先后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秋至2006年春就讀于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6年夏至2013年春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期間,2008年春夏赴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任訪問助理教授;2008年秋至2009年夏赴臺灣,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明清文學和近代文學研究。著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中國“詩史”傳統(tǒng)》(《詩史》增訂版,2012)、《無聲無光集》(2013)、《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zhàn)亂》(待出)、《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待出)、《張暉晚清民國詞學論文集》(待出)等;編校有《量守廬學記續(xù)編》(2006)、《中國韻文史》(2010)、《施淑儀集》(2011)、《忍寒詩詞歌詞集》(2012)、《忍寒廬學記》(即出)、《陳世驤古典文學論文集》(即出)、《陳乃文詩文集》(即出)等。 張霖,南京大學文學士(1999)、文學碩士(2002)。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2005),F(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2013年赴香港教育學院任訪問學人。2009年赴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任訪問學人。2007年至2008年赴韓國釜山外國語大學任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左翼文藝思潮研究。譯著《灰色上海,1937-1945:中國文人的隱退、反抗與合作》(2012),專著《中國當代文學》(與陳國球合著)等。
目錄: 小引 1 第一輯 忠孝觀念與革命困境: 《封神演義》中的忠孝與武王伐紂的合法性 5 第二輯 理論的轉(zhuǎn)型 25 尋找古典文學的意義 42 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 49 “古典新義”學術論壇構(gòu)想 55 第三輯 忍寒廬所藏師友書札之一:陳寅恪的佚詩與佚函 61 忍寒廬所藏師友書札之二:陳三立的佚函 72 忍寒廬所藏師友書札之三:俞平伯佚函(殘稿) 82 第四輯 詩言志,載道還是抒情? 89 史料背后的問題意識 94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100 學院里的老杜詩 104 沉迷于細節(jié)的《晚唐》 108 村上哲見的唐宋詞研究 113 《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的 啟示意義 118 運交“大壯”的黃宗羲 124 吳宓的亭林詩評論 129 世家與文學 136 遺民的詩話學 140 儒家文明催生的明代四大奇書 146 大觀園里的生老病死 151 梁山好漢,重新排排座 156 閱讀《章太炎的思想》的兩種方式 160 太炎門生朱季海 167 狩野直喜,日本本位的儒家情懷 173 詞學大師龍榆生的造詣和影響 179 《傅斯年遺札》的價值 184 黃裳早歲題跋一瞥 190 著書之難 192 如何書寫中國古代文論的學術史? 195 重開天宇的文學史 204 評曾守正著《權(quán)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 ——〈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 210 教你如何讀文學 217 鑒賞的意義 221 近人詩詞集過眼錄 227 《海藏樓詩》龐石帚先生評語輯鈔 234 短評五則 250 第五輯 陳散原的早年詩 259 陳寅恪與龍榆生的詩函往來 261 性情與學問:讀新版《黃侃日記》 268 作為松江人的施蟄存 282 南大的歷史在哪里 287 1952 年院系調(diào)整對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影響 291 第六輯 元稹,背了一生情債 301 柳永,淪落得精彩 308 吳梅村,至死不原諒自己 318 黃宗羲:為何堅持死后裸葬 326 柳如是,錢謙益一生的愛戀 333 近代著名女詩人施淑儀 341 附錄 平生風義兼師友——懷念張暉 345 編后記 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