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荷爾德林(Hlderlin,F(xiàn)riedrich,1770~1843),德國詩人,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qū)。 1770年3月20日生于內(nèi)卡河畔的勞芬,1843年6月7日卒于圖賓根。早年在登肯多夫、毛爾布隆修道院學校學習。1788~1793年在圖賓根神學院學神學。1793年起先后在瓦爾特斯豪森、法蘭克福、瑞士的豪普特維爾和法國的波爾多等地當家庭教師。1798年后,因情場失意,身心交瘁,處于精神分裂狀態(tài),1802年徒步回到故鄉(xiāng)。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館館員。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生活不能自理。 荷爾德林的作品表達了自己使祖國擺脫專制主義的理想,他對古希臘的不倦的追求是對德國現(xiàn)狀的批評。他主張對一代新人進行教育,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和諧的發(fā)展。他的作品多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古典主義的內(nèi)涵,同時又注重主觀感情的抒發(fā),流露出憂郁、孤獨的情緒,反映出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荷爾德林用他的作品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架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詩人在他生前以及19世紀未被重視,到20世紀初被重新發(fā)現(xiàn),他作品的價值重新被認識。 荷爾德林,德國著名抒情詩人,死后乎被遺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紀中葉,才在德國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在歐洲建立了聲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