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正值酷暑,我來到浙西群山中的新安江畔,在千年古鎮(zhèn)梅城“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進行這本書艱苦的審稿工作。 二十一篇文章長達三十多萬的文字,一遍又一遍深耕細讀。夜不能眠。便走出古鎮(zhèn)邊上的小旅店,登上長達近三公里的古城墻,腳下新安江、蘭江、富春江三江口寬闊的水面上騰著一片輕紗般的白霧,抬頭一望,才發(fā)現(xiàn)頭頂一片閃亮的繁星,銀河像一條飄逸的玉帶,如此高潔、透明。這樣的星空,我在北京已經很久很久沒看到過了。猛然意識到,這里的空氣是何等的清新,便一掃困倦,貪婪的深深吸了一口…… 大概是在2017年年中,我接到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李壽生會長的電話,說有要事面談。我趕到他地處北京亞運村的辦公室,一見面,他便遞給我一本剛剛再版還散發(fā)著墨香的《中國化工風云錄》(第一版于1996年出版),由原來工人出版社的簡裝本,變?yōu)槎窕瘜W工業(yè)出版社再版的精裝本,更加端莊厚重。贈書后,李壽生會長一臉莊重地告訴我,他打算再編寫一本新的長篇報告文學。如果說《中國化工風云錄》記述了我國化學工業(yè)從起步初創(chuàng)到改革開放的歷程,那么這第二本書則重點展現(xiàn)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從大國邁向強國的畫卷,作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2018年向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點獻禮作品。他臉上洋溢著興奮之情對我說:“最近,一位世界著名咨詢公司的CEO問我,你認為中國會出現(xiàn)巴斯夫這樣的企業(yè)嗎?如果有,會是誰呢?我當時沒有回答他。想讓他在我們即將編寫的這本書中去尋找答案。”我頓時感到一股撲面而來的使命與壓力,同時還感覺到他對這本書寄予的厚望。他瞇著眼微笑著直視著我說:“你現(xiàn)在是大腕了,作為第一本書《中國化工風云錄》的寫作參與者,希望你能為這第二本書出把力!毖哉Z中透出令人感動的信任。 那次會面,勾起我對往事的無盡的回憶。編寫《中國化工風云錄》是在時任化工部部長顧秀蓮、副部長李士忠及部黨組的領導下進行的,李壽生擔任主編。那時我還不到40歲,在化工部政策法規(guī)司工作。后來我從部機關到新聞媒體工作,2008年辭去《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社總編輯職務,成為人民日報專欄作家。作為一個“老化工”,為化工人寫史立傳責無旁貸,又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黃橋會議是這本書組織編寫工作的起點。根據(jù)李壽生會長的安排,依托中國化工作協(xié)組織作家隊伍。感謝中國化工作協(xié)執(zhí)行主席劉鵬凱盡地主之誼,對會議進行了熱情周到的服務。一批當年的《中國化工風云錄》的作者從祖國各地趕來參會,錢玉貴、于萬夫、潘烽來了,王保林、李明月、王文輝來了……還有來自中國化工集團的葉建華,湖北宜化的陳剛等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年后再相會,當年的小青年已變成中年人,當年的中年人已成為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許多人熱烈擁抱,重敘舊情,感慨萬千。許多人眼里漲滿淚水。 黃橋會議堪稱是這本書寫作的里程碑。在黑松林的企業(yè)會議室里,李壽生會長提出寫作這本書的設想,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會議做出決定,組建由朱建華、葉建華、潘烽、李明月、李慧海、李鐵參加的寫作小組,具體實施編寫業(yè)務。會議還決定,為培養(yǎng)化工作家隊伍,由本文涉及的二十多個單位推薦本單位作者,作為第一撰稿人做好收集素材工作。編寫工作就這樣在黃橋燒餅的余香中滿懷期待起航了。 2017年9月15日,李壽生會長在天津濱海新區(qū)主持召開座談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精選的21家寫作單位都趕來參會。中海油、神華、九江石化、魯西化工、新疆天業(yè)、三聚環(huán)保、金發(fā)科技、青島軟控、天辰工程、上;@區(qū)、泰興化工園等單位派主要領導帶隊參會,充分顯示了企業(yè)對這本書的期待。當李壽生會長征求大家意見時,現(xiàn)場反響熱烈,參與單位紛紛表態(tài)支持,稱這是業(yè)內的一件大好事,向國內外展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成就,加速由大國向強國邁進,其意義十分重大。這讓這本書的編寫者信心大增。 2017年歲末,當廣東惠州大亞灣筆會召開時,已經今非昔比了。來自21個單位的二十幾位基層的作者都到會了,大都是年輕人,臉頰上洋溢著青春氣息、歡聲笑語、活力四射,頗有些兵強馬壯的感覺。 在這次筆會上,李壽生會長又一次強調了這本書的編寫原則,提出了期望與要求,讓到會的每一位作者都深受鼓舞。我在會上還就工業(yè)報告文學寫作結合以往作品介紹了寫作方法。會議在完成既定程序之后,領導有事先離開了,下邊的人便撒歡了。迷人的大亞灣之夜,天色蔚藍、海浪聲聲,讓激情滿懷蓄滿寫作能量的年輕人越發(fā)憧憬美好未來…… 為集中精力指導基層作者創(chuàng)作,之后我便丟開一切公務移師廣州。潛心閱讀企業(yè)作者給我發(fā)來的一篇又一篇文稿,每天與身在廣州的李明月研討每篇作品的內容取舍,篇章結構,而后與每一位作者溝通…… 艱苦的采訪寫作即將開始,作家組進行了分工:圍繞李壽生會長提出的頂層設計要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