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耕史記


作者:李異蘭     整理日期:2021-12-26 04:53:49


  第一章
  甲子雨:春甲子雨地赤千時 秋甲子雨樂生兩耳
  夏甲子雨撐船入市 冬甲子雨牛羊凍死(天象氣候農(nóng)訣)
  我出生在湘中寧鄉(xiāng)偏西南與湘鄉(xiāng)、湘潭搭界處“茶林寨”下的“茶塘沖”!安枇终币月奖橐暗膬(yōu)質(zhì)茶籽樹、茶葉樹(小茶籽)為名,盛產(chǎn)茶籽油(清油)。
  “茶林寨”主峰坐西朝東,南峰稱“茶籽坳”,北峰稱“茶籽嶺”。寨、嶺、坳腳下躺著歷代祖輩們辛勤勞作開辟修建起來的三片水稻梯田十五畝。三片梯田之間以三條“壩港子”(溪水渠)相連接,每片梯田頂端均修筑了一座“山塘”,三條“壩港子”隨著梯田的逐漸匯集成一條。站在山上俯視:“山塘”襯托著彎曲而蜿蜒的田塍、港流,構(gòu)成了一幅無比壯觀的天然圖畫。這就是“茶塘沖”。
  南坳、北嶺向東延伸形成山澗峽谷口,為“茶塘沖”人道口。
  峽谷之間沉睡著前人相繼修筑起來的兩座池塘,靠里面的池塘稱“上茶塘”,人口處的這座池塘叫“下茶塘”。“下茶塘”的容水量是“上茶塘”的四到五倍,兩座池塘的容水量能供給沖外“坳嘴彎”五十畝川田的用水。兩座池塘之間修筑著三畝多的梯田,這里的梯田丘與丘之間有兩米多高的田塍田坳銜接,祖輩們用石頭和膏泥壘起的田塍田坳就像一堵墻,非常結(jié)實而牢固,經(jīng)歷了多少年的風(fēng)雨洗刷、大水沖擊、山洪瀑發(fā)等等,卻依然美麗無瑕地“微笑”在山澗。
  我家在下茶塘的下面還有幾畝川田,是我們家里的優(yōu)質(zhì)水稻田。沖里沖外共有三十畝水稻田,年年保證這“茶塘沖”人的生活溫飽……
  “茶塘沖”里住著七戶人家:南坳腳下分東西對門住兩戶,中間梯田、池塘相隔;寨上山與山之間的山窩子里面住一戶,此處稱為“神居”;主寨腳下山正中凸出的“山粑粑”(小山)處住一戶人家,此地是塊“寶地”叫“蚌殼掀縫”;北嶺山坡上住一戶人家,以種紅薯、小麥為生計;北嶺腳下有一處寬敞的茅草坪,這里居住一戶人家,坐北朝南,與主寨間的“長石板坡”相望!伴L石板坡”的下面有一個很大的水坑,雨大時山水從石板坡上直流而下,長年沖擊形成了山溪上游盡頭的一個大坑。這個坑大概有一丈多深,雨水大,坑便深了,滾落一些石頭進(jìn)去,坑又淺了。山溪的水直接流進(jìn)“壩港子”里!皦胃圩印睆潖澢赝ǖ搅恕佰曜鞆潯贝ㄌ锿獾乃畮炖,一路上給兩邊的水稻田供水。
  這六戶人家大都是茅草房,茅草房冬暖夏涼。他們都各自以靠山吃山的方式維持生活,沒有水稻田,但是每戶都有幾片山茶林。他們把山間平坦的地方開墾出來,用作種植。刨薅山里肥沃的黑土及草皮子,在自家院子的地坪里或種植地的地里挖幾個見方的大土坑,用石頭和膏泥砌好四邊的直壁,做成“漚凼坑”,把草皮、沃土、牲畜糞便放進(jìn)“漚凼坑”里,擔(dān)水淹蓋住草皮土等。平時自家的生活廢水都往里面倒,并且經(jīng)常翻動使草皮土腐熟得快些,做成“漚凼糞”。這樣的“漚凼糞”是山里人最好的種植肥料。他們用“漚凼糞”、牲畜糞和人的糞便來種菜、種紅薯、種麥子(小麥)、種棉花、種麻;他們還養(yǎng)蠶、養(yǎng)蜂、養(yǎng)雞、養(yǎng)豬、養(yǎng)兔等;用茶籽油(清油)、桐籽油(桐油)、木材、竹子、木炭等換米、鹽、錢及日用品等維持生計?可匠燥堃驳扔诳刻斐燥,戶戶都過得非常簡樸和節(jié)儉。
  我家是在北嶺山腳凸出來的小山邊處,住著祖輩逐步建成的u字形的青瓦房,祖孫四代人一起生活。有正房、廂房、灶房、碾子房(碾磨房)、倉庫房(儲糧)、農(nóng)具雜房、飼養(yǎng)牲畜房;另外,正房兩側(cè)各有一口“天井”,稱“天井房”。共有十七間青瓦房(含兩間“天井房”),兩間茅草房。
  東側(cè)“天井房”供“堂客”們(女人們)做鞋、繡花、紡線、織布用,牽織布“經(jīng)線”一般是在院子里牽,牽好卷起來再架到織布機(jī)上,自紡自織;“天井”里面放著一口大水缸,五六天換一次水,水缸里的水長年都是滿滿的,一般用于灑水、掃地、養(yǎng)花和給后院里的那一片麻土澆水,也是失火時的備用水。東側(cè)“天井房”與“碾子房”相連。
  P4-6





上一本:左先生向右轉(zhuǎn) 下一本:都市不輕言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耕史記的作者是李異蘭,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