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子時,老營人馬開始出城。大順軍的老營由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和他們的義子李雙喜率領,是大順軍的后勤保障部隊,保管著大順軍的錢糧財物,一些老人婦女和孩童也跟在老營的隊伍里。從北京城西撤的時候,老營的車隊里突然增加了二百多輛神秘的大車。這二百多輛神秘的大車都裝載得整整齊齊,包裹得嚴嚴密密,并且有專人看管,一路上從沒有打開過,也不許外人靠近,顯然和其他的輜重車輛有所不同。少年將軍李雙喜主要負責這二百多輛車的看管和指揮。 城里燃起了幾處大火,火光映紅了西安城的天空。高桂英的車走在前面,中間是長長的車隊,李雙喜帶著幾個將領緊跟在車隊后面。這么龐大的隊伍,全憑了將士的忠心耿耿和訓練有素,才保證了行軍路上井井有條、忙而不亂的秩序。忽然,車隊中有一輛大車陷進了路邊的溝里,李雙喜帶著幾個將領急忙上前,一齊幫著把那輛大車推了出來。 就在這當口,車隊后面有一輛單駕馬車悄悄地離開隊伍,拐進了旁邊的一條岔道,隱匿在夜晚的黑暗之中。李雙喜和幾個將領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悄然的變故,繼續(xù)指揮大軍一路而去。 這輛單駕馬車離開了大順軍的隊伍之后,慌亂之中不分南北東西,見路就走。開始還是馬蹄輕掩、車輪無聲,悄悄地行了一陣之后,估摸著離大順軍已有了一段距離,便漸漸放開了馬蹄,快馬加鞭,驅車狂奔,仿佛是從地獄里往外逃命一般。 精靈的我知道,這確實是兩個逃命的人。這大半年時間以來,天地動蕩,生死變幻,他們的命運先是從天上跌到地上,又從地上跌進地獄,接著又從地獄里彈起來又跌進地獄里的地下室。在突然變故和悲慘現(xiàn)實的無情打擊下,這兩個人就是有八條命怕是都折騰得差不多了,這會兒他們就像無頭的蒼蠅、被打蒙的羔羊,已經(jīng)不是他們在逃命,而是命在逃他們,連我看見了都替他們難過,惶恐。 馬車在夜色中狂奔,周圍的物影黑漆漆地從身邊掠過。經(jīng)過了正在萌發(fā)新芽的灞橋垂柳,經(jīng)過了烽火戲諸侯的驪山,經(jīng)過了劉邦會項羽的鴻門,在夜色和慌亂中他們全然不知。一口氣稀里糊涂地跑了大約幾個時辰,看著四周不再有什么動靜,車夫才慢慢放松了手里緊繃的韁繩,讓跑得直喘粗氣的馬慢了一點兒腳步。 坐在車里的人感覺到車子慢了下來,一個中年男人撩開車窗上的布簾探出頭來,壓著聲音對車夫問:“老哥,我們到哪兒了?” 趕車的車夫環(huán)顧了一下四周,說:“不知道這是哪里,好像是西安城的東邊! 問話的中年男人通過車窗往外看了看,一臉茫然。這時天色開始發(fā)亮,但路上還看不見一個行人。 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有幾家小店孤零零豎在路邊。車夫把馬車輕聲吁停,從車上下來活動了幾下僵硬的身體,剛才問話的中年男人也從車廂里跨了出來。這個中年人看上去約有四十多年紀,身材修長,面容白皙,但一臉倦容。他下來以后,往周圍看了看,然后回身又從車里攙扶出一個約有十一二歲的男孩。 這個男孩頭發(fā)散亂,滿臉淚痕,神情慌亂,雖然身上穿的衣服已經(jīng)長短不整,臟破不堪,但仍能看出是一身富貴人家的穿著。男孩子下得車來,搖搖晃晃,幾乎站立不住,只好倚靠在中年男人的身上。 三個人茫然看著身邊這陌生的一切,不知道這兒到底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里去。 忽然,大概是聽到了外面的動靜,路邊一家小店的門“吱扭”一聲打開了,一個人探出了半邊身子往這邊張望。 車夫趕緊跑過去,邊跑邊“老鄉(xiāng)老鄉(xiāng)”地叫。那個人摸不著頭腦有點兒害怕,倏地把身子縮進去就要關門。車夫趕忙跑到跟前把門抵住,好話央求,說是走迷了想打聽個路。 P6-7 難忘和感恩小時候的農村生活。那種生活純真、快樂、自然,像金子一樣一直散發(fā)著光芒,讓我至今受用無盡。我的家就在蘊空山下,蘊空山的故事就是我們家的故事,雖然離開家鄉(xiāng)有三十多年,但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和藕絲情結始終沒有隔斷過。《蘊空山傳奇》是我根據(jù)小時候的生活感受和家鄉(xiāng)的故事傳說,以及后來收集的多種素材綜合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寫給我東府南塬的一部心靈戀歌。 小說中過去和現(xiàn)在兩條線索交叉進行,以兩個年代的孩子為主人公,以闖王刀隔空相連,最后以蘊空山懸棺墓為故事終結。蘊空山懸棺和闖王刀,都是華州地區(qū)流傳很久的故事。在寫作過程中有些素材是我現(xiàn)場調研和采訪所得,有些是查閱歷史資料所得,有些是從民間傳說所得,還有些則是我的藝術加工和處理,目的是把關于蘊空山懸棺和闖王刀那些零散的往事傳說,整理成一部好看的華州歷史故事。小說中還有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作為一個東府南塬人對南塬的熱愛之情。懷念南塬的生活,熱愛南塬的土地,感恩南塬的父老鄉(xiāng)親,是我在這本小說故事的背后,想要表達的一個主要思想,也就是我所說的情懷————對南塬,對生活,對人生的情懷! 小說在創(chuàng)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渭南市華州區(qū)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蘊空山所在的大明鎮(zhèn)領導也給予了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高塘塬上的文化人宋遠先生對本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渭南日報》副總編張博、渭南市作協(xié)副主席王旺山、渭南師院文學教授任葆華等同人對本書的修改提出了中肯有益的意見,感念在心,一并致謝! 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文筆粗澀,難言寫作水平,謹對家鄉(xiāng)、對小時候的生活表示心中深深的敬意! 書中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董卓武 2016年8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