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嘉登瑯岐


作者:蕭何主編     整理日期:2021-12-17 03:41:32


  遠去的渡口
  ◎哈雷
  半輩子耕耘心田文字的緣故,有意無意問對地名會格外留意。好的名字總?cè)菀鬃屓水a(chǎn)生審美愉悅和聯(lián)想。比如,瑯岐島(古稱“瑯琦島”),念這幾個字,仿佛遠遠望見一塊美玉,抑或是一顆明珠,散發(fā)著奪目光芒。
  地如其名,由閩江沖積而成的瑯岐島,坐落在閩江人?冢姝h(huán)江一面臨海,恰如鑲嵌在閩江口的一顆寶玉。如果在衛(wèi)星云圖上看,瑯岐島就是含在海和江這兩條巨龍間的一顆明珠。
  這些年,我行走在八閩大地,以大地為詩行,探尋和吟誦閩山閩水中人文風物之美,但不知為何與這座有著1000多年文明發(fā)展積淀的瑯岐島的緣分姍姍來遲,雖然瑯岐與福州相距甚近,長時間來它卻逸出了我的視線。只記得20年前曾經(jīng)在靠海面那一帶的度假村住過一晚,落日沙灘,礁巖聳立,江海交融的水面蒼黃而平靜;還有過一次是在數(shù)年前被當?shù)匾晃辉娙随?zhèn)長帶著闖人樸樹林的經(jīng)歷,我驚訝于島上這片百畝樹林恣意生長,像狂放而潦草的舞者,以至于留下了《生長的快樂》這篇散文詩。真正讓我對這顆閩江口的“明珠”有整體形象的感受則是在今年立夏的前幾天,隨著瑯岐鄉(xiāng)賢、我的好友何強精心組織的一天的島之旅作家詩人采風活動,瑯岐島逐漸呈現(xiàn)出多面的色彩,使我多方位地觸摸和品味它的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的溫度。
  這座懸浮江海之上的孤島,看似一座普通平常的海島,可稍作探究就發(fā)現(xiàn)它非同尋常:瑯岐島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唐朝開辟,宋代繁榮發(fā)展,至今已1000多年,因此也孕育了這座明珠海島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的歷史,史載從宋代到清代,瑯岐曾出進士、舉人40多名。更重要的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確鑿證據(jù)也在力證,唐朝閩王王審知辟甘棠港之處就在福州瑯岐。唐天祐三年(906年)《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是王審知在位時記錄甘棠港的文字,最貼近歷史真實。碑文中描述王審知開辟的甘棠港:“閩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蕩漾以隨波,篙楫崩騰而激水。途經(jīng)巨浸,山號黃崎。怪石驚濤,覆舟害物……賜名其水為甘棠港!庇钟兴瓮跸笾遁浀丶o勝》記載“甘棠港在閩縣”之說。甘棠港一旦被證實就是在瑯岐,那么瑯岐就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意義非凡。
  車從福州市區(qū)五一廣場福建大劇院大門口出發(fā),上沈海高速至琯頭,出口處拐上瑯岐閩江大橋,一路暢行無阻,未覺間已然身在島中。一看時問,約莫30多分鐘。不由心中一陣驚嘆,瑯岐島,今非昔比!回想起從前登上瑯岐島的經(jīng)歷,那時候可是實實在在的“上海島”,船是聯(lián)通島和外面世界的唯一工具。通常是車經(jīng)國道行到瑯岐渡口,排長隊在渡口等待,等著輪渡從江心上慢慢駛來,再慢慢把排隊的汽車裝進幾輛,然后帶著人和車慢慢駛?cè)Π洞a頭。這還有前提條件:來早了不行,來晚了也不行,因為輪渡通行的時間只有白天十幾個小時;遇上大雨、濃霧、臺風天更不行,輪渡載車行駛江中危險太大……就因為交通受限,幾十年中瑯岐島多次與大發(fā)展的機會擦肩而過?墒侨缃,一座現(xiàn)代而時尚的瑯岐閩江大橋橫跨江面,踏平江海阻隔,使天塹變通途。
  瑯岐島交通變化帶來的巨大反差感,讓我更是按捺不住沖動要去看看這里的古渡口。一路上我不時被海島清新純凈的田園風光牽絆了腳步。這個多雨的時節(jié),一陣風使得云開霧散,瑯岐島,藍天白云下,平疇沃野,滿眼濃綠蓋地;等走近前些,又看見在那些山丘、田問、地頭、小路邊,一叢叢一簇簇或是零星三五小朵或紅艷或潔白或粉黃或淺紫的各色野花,燦爛地熱鬧地點綴其間。又有三三兩兩的白鷺,時而悠閑地飛翔,時而休憩在田間地頭,與勞作的人們和牛群相近咫尺;蠲摮鲆环鲃拥奶飯@牧歌圖。徜徉其問,心靈深受撫慰與滌蕩,心胸掛礙全無,自由灑脫之感已非筆墨可以盡言。
  在當?shù)氐奈幕死蠗畹闹敢,和一群文友來到江邊一處古渡口,只見渡口周邊荒草叢生,泥沙堆積,縱有行船如今也難以靠岸。只有江水沖磨過殘存的墩石上,隱約能看出這里曾是繁忙渡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渡口曾是瑯岐島與外界連接的唯一出口。渡江,江船,是許許多多的海島人生命中無法割舍的部分。
  P5-7
  羊年春節(jié)回老家,看到羅溪朱子祠變成馬廄且即將坍塌的情形,心生感慨,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發(fā)上微信,沒想到反應熱烈,尤其是海外的鄉(xiāng)親,呼吁政府要抓緊修復的聲音特別急切。于是,潛藏在自己心底已久的為家鄉(xiāng)編一冊歷史文化讀物的心愿也重新浮現(xiàn)了上來。
  在省作協(xié)的大力支持下,4月末的一天,一批作家登上了瑯岐島,開啟了一場“尋找千年甘棠,品味海韻瑯岐”的采風之旅。不到一個月,作家們包含激情的作品就紛紛飄進了我的郵箱。之后,我又陸續(xù)邀請了一些作家朋友走訪海島,也邀約一些瑯岐的作者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抒情歌唱。10月,由“尋找劉琦遺存”“對話瑯岐鄉(xiāng)賢”、“品味嘉登海韻”“回味故鄉(xiāng)風情”四輯組成的50多篇文章匯聚到了一起,既定的寫作目標基本達到了。當然,也有部分內(nèi)容,如“對話瑯岐鄉(xiāng)賢”一輯,因各種原因,篇數(shù)還略顯不足,文章也還不能做到一樣的豐滿、立體、好看。這一遺憾,希望今后有機會通過單獨編一冊《天下瑯岐人》加以彌補。11月,對全部文章審定后,我把書名確定為《嘉登瑯岐》。嘉登是瑯岐的古名。書名反映了海島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傳承與交融;“嘉登瑯岐”也可以是一個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的詞組或短語,意思是一切的美好與吉祥都匯聚到了島上。
  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與數(shù)位省人大代表到島上開展小組調(diào)研活動,大家對瑯岐的歷史人文和美麗風光稱頌有加,對海島的脆弱生態(tài)如何進一步加強保護更有許多諍言。這也讓自己再次感到了作為本書主編的責任。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倫先生在百忙中親筆為本書作序,表達了他對這一片熟悉土地的感情和期望,也對本書的出版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省政協(xié)副主席、省文聯(lián)主席、著名評論家、作家、學者張帆先生欣然為本書題寫書名,讓本書添輝增色;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何少川先生授權(quán)將其寫于1995年的《美麗的瑯岐島》一文收入本書,為讀者留下了難得的20年前瑯岐的風光色彩;省作協(xié)諸位副主席陳章漢、王炳根、黃文山,知名作家、詩人哈雷,作家、教授林焱以及林秀美、年微漾等眾多中青年作家的生花妙筆,使本書充滿了歷史感與現(xiàn)代性;時任中共福州市委副書記陳元邦先生,市人大副主任、市文聯(lián)副主席鄢萍女士以及市社聯(lián)主席林山先生的文章,讓我們讀到了福州市領(lǐng)導以及社會各界對瑯岐這片土地的熱情和關(guān)切;海峽文藝出版社諸位編輯認真工作,確保了本書的品質(zhì)。在此,對以上各位領(lǐng)導、作家、編輯,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著名書法家、省書協(xié)主席陳奮武先生應約為本書寫下的“甘棠港故里,閩江口明珠”十個大字,字字珠璣,字字千鈞;著名畫家江愛松先生提供數(shù)幅大作作為本書輯頁及封底的插圖,使文本的美感大為增強;瑯岐文史專家楊東漢先生,不僅同意作者使用其所編的《瑯岐島風采》一書中均資料,而且還多次陪同采風,為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我的老師朱立儀先生,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鏡頭記錄下了瑯岐的風土人情,書中的許多精美圖片,就是來自于他老人家的圖片庫;還有海內(nèi)外鄉(xiāng)親通過微信等形式,對本書的編寫出版給予了許多勉勵。所有這些,都讓我一次次觸摸到了瑯岐鄉(xiāng)賢鄉(xiāng)親們對家鄉(xiāng)的那一顆顆熾熱的心。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福州市僑聯(lián)、馬尾瑯岐經(jīng)濟區(qū)、瑯岐鎮(zhèn)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瑯岐綠色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會何青華、江敬炎等諸位的全力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半年來,為了編寫需要,自己每月上島一兩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同時也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對家鄉(xiāng)的了解是那樣的膚淺。在鳳窩村朱氏祠堂里,看到了那一幅繪制于明萬歷年間的瑯岐島地圖時,望著標著“后渚”的那個地方,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老家為什么現(xiàn)在叫“后水”古代又稱“鳳翥”了;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了。一絲甘甜涌上心頭,再一次享受到了行走與寫作的樂趣與激情。
  十年前,自己有機會在閩南一個千年古縣工作兩年,編了一本《發(fā)現(xiàn)長泰————中國閩南千年古縣長泰歷史文化》。不敢說那本書對當?shù)剡@十年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進步有多大的貢獻,但它喚醒了人們對那片千年土地的記憶,從而去更加了解熟悉它,更加熱愛珍惜它,更加積極建設(shè)它,這一點,還是有目共睹的。但愿《嘉登瑯岐》也能發(fā)揮出一些這樣的效用。
  最后,謹借此機會,衷心感謝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祝愿她的未來吉祥如意、永遠年輕!
  2015年1月8日
  于晉安夢筆齋





上一本:我的輪椅 下一本:蘇州雜志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嘉登瑯岐的作者是蕭何主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