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族往事 民國。徐州。金陵。浦口江邊,風帆百里,胡家花園,人影綽約?寂镞厜Γh遠入畫,伴隨著風聲、雨聲,掃過了日月塵埃,留下了零碎而迷蒙的記憶。 1917年,那個滿載著中國歷史的南京古城,在一片安靜與祥和中,正滋生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故事,總是能感染、感動著我們,讓我們在梳理曾經過往之時,想起那年那月,江南的水色,教堂的鐘聲。 丁巳年,癸卯月,丙辰曰。春燕啼曉,水霧彌天。濕漉漉的徐州,溫仄仄的黃集鄉(xiāng),突然被一聲嬰兒響亮的啼哭而撕破了以往的寧靜。南京金陵神學院學堂內,一位身著長衫的青年,換上牧師禮袍,站在十字架前虔誠地祈禱,感恩上帝賜予他一個新鮮的小生命,感恩他的長子王金陵誕生。 王金陵的出生,給王氏家族帶來了添人進口的喜悅。王金陵的祖父王宜召,自是焚香叩拜列祖列宗,慶賀王家香火得傳,后繼有人。而他的父親,正在南京金陵神學院讀大學的王恒心,喜悅之余,取金陵之地名兼學院之校名作為兒子的乳名,以此作為紀念自己在南京金陵神學院學習的這段經歷?闪钏麤]有料想到的是,他的長子王金陵長大后,開創(chuàng)了中國大豆雜交育種的先河,在世界大豆的科學史上,創(chuàng)下深沉質樸、光芒不朽的豐碑。 王金陵的祖籍,不是徐州,是山西洪洞縣。洪洞縣曾是一個山清水秀、安泰富足的地方。元末戰(zhàn)亂,逃難避難的人蜂擁而至,縣城不大,卻人滿為患。到了明朝初年,雖然朱元璋統(tǒng)一了天下,卻到處是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戰(zhàn)后的瘡痍,加之黃河泛濫,饑荒連年,舉國上下貧困而蕭條。為了恢復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經濟,均衡人口,太平民生,朱元璋采取了遣返、軍屯、商屯、民屯等移民政策,以招誘、征派的辦法,強迫山西百姓移民。從山西洪洞縣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高達數百萬人,而王金陵的祖輩就是那時移民到山東藤縣蓋村的。 藤縣有個祠堂,老輩人都叫它三槐堂,因三棵老槐樹得名。關于那三棵老槐樹的由來,我們無需細究,但三槐堂王氏宗排,至今還在。王金陵的祖輩也自有譜系,按照他家的家譜,家、宜、恒、裕、慎……,王金陵的爺爺王宜召,就是取之“宜”字,父親王恒心取之“恒”字,王金陵本應取之“裕”字,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沿用父親取的乳名,所以在他的六個兄弟之中,只有他的名字中不帶有“!弊。 清末。光緒。徐州。前街。王家祖輩都是農民,到了王宜召這輩遷徙到了徐州。先是在徐州東南角那個鄉(xiāng)下尋得一席之地,后來搬遷到徐州西北銅山縣黃集鄉(xiāng)南片街(前街)定居。舊時的鄉(xiāng)下,對外鄉(xiāng)人,還很是欺生的,所以王家既然想在此扎根,自然要認個本家,這樣在這里娶妻生子,耕田種地,也就無人滋事,和泰安寧了。 2父親王恒心 王宜召妻子早逝,生有四子三女。除了種地外,還在集市上幫忙做“斗行人”。斗行人是舊時在集市上參與糧食交易的人。因王宜召人緣好,交際廣,對黃集各商號也非常熟悉,一直參與糧食交易。但祖輩逃荒至此,家境早己落寞,雖然很是努力,依然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王宜召在做斗行人時,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在王恒心七八歲時,就把他送到私塾,想讓他能認識幾個字,幫自己記記賬,做做生意。但王恒心進了私塾之后,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王恒心,字冰齋,少年時一心想當醫(yī)生,懸壺濟世,光宗耀祖。但作為農民的兒子,他能夠理解家境的貧寒,體諒父親的艱難,所以,當他聽說徐州有洋人開辦的學校不收學費,就毅然決定,放棄在黃集念私塾,到徐州去尋找免費學校繼續(xù)讀書。 清末民初,十幾歲的王恒心,帶著求學的夢想來到了徐州古城?删驮谒麆偺みM城門時,就被城門守兵拉住,強行減掉了辮子。留辮子本身是滿洲人的風俗,從初期被視為蠻夷之俗,到后來被迫接受,再到后來成為天朝大國之特征,經過世代相傳,已經根深蒂固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剃辮子對一個剛從鄉(xiāng)下踏入城鎮(zhèn)的書生來說,猶如剝掉衣服,既羞愧難當,又無可奈何,哭過之后,也只能坦然接受罷了。 王恒心在徐州就讀的學校是培心書院,是來自美國傳教士葛馬克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堂。葛馬克是當年美國大學興起的大學生志愿參加海外宣教熱潮中,被美國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教南長老會派遣來中國辦教育和文化事業(yè)的,目的是宣傳神學。教會辦的學堂不收學費,或交很少的學費就可以進學堂學習,前提是必須要信教。王恒心念不起私塾,又想繼續(xù)讀書,只能選擇教會創(chuàng)辦的學校,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 王恒心在培心書院一邊干雜活,一邊讀書。因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被安排在徐州東南一個叫袁家洼(音)的地方,在那里的小學教書、宣教。 轉眼,王恒心少年長成,到了安家立業(yè)的年齡。舊時兒女的婚姻大部分都是父母做主,王恒心母親這時已經過世,他的婚事也就落在了王宜召一個人身上。王宜召托媒在徐州城北敬安集為王恒心選了一個女子。女子姓郭,是當地的農民,因家境貧寒,沒有文化,也沒有名字,嫁到王家后,才有了中國女性傳統(tǒng)式的名字“王郭氏”。 舊時的婚姻,對王郭氏來講,無怨無悔,對王恒心來說,也算得上如意稱心。王恒心在王郭氏進門后,為她取名郭靜心,希望妻子一生都能賢淑雅靜,吉順平安。因王恒心教書教得好,很多外籍傳道士推薦他前往南京金陵神學院讀大學。在校期間,王恒心看到很多中國人因看不起病而失去最好的救治機會,看到很多中國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傷心輟學,于是,放棄了醫(yī)者之夢,立志教育,想讓更多窮孩子走進學堂進行學習。 金陵神學院畢業(yè)后,王恒心再次回到徐州,被封立為西關教會牧師,成為徐州地區(qū)第一位中國籍牧師,并一做就是五十年。P2-5 作為先生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我從先生那里不僅學到了知識,還繼承了先生一手創(chuàng)辦的東北農業(yè)大學大豆科學研究所,并在這里開創(chuàng)了我的大豆事業(yè),可以說我從先生那里獲益良多。轉眼間,我也年近花甲,在臨近退休前還想為先生再做點事。恰逢今年是先生的百年華誕,一是想將先生的學術思想、研究理論、人生經歷做一個總結,二是想讓老一輩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和科研精神能夠感染更多的年輕后輩,所以決定為先生出一本傳記,作為先生百年華誕的紀念。 先生勤奮好學,近千張讀書卡片印記了他漫游科學海洋的身影,家里書柜中各門類書籍應有盡有;先生學識淵博,一牛發(fā)表160多篇論文和8部著作,奠定了我國大豆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石,培育一批優(yōu)良大豆品種,獲得何梁何利獎和多項國家獎勵,“一手出品種、一手出論文”的學術理念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先生樂觀豁達,一生經歷坎坷,卻毫無怨言;先生樂于助人,無論老師、學生、農民,有求必應;先生低調謙遜,對于自己的成績從不愿多說……相信每一位閱讀者都會從先生的 自從我2003年回歸東北農業(yè)大學大豆科學研究所,至今己有15個年頭,回顧往事,感慨萬千。這些年有得有失,真正體驗了人生的苦樂?嗟氖瞧蚕缕迌海e過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對妻子的陪伴。樂的是,重新回到自己出生、成長、學習和工作的母校,繼續(xù)從事大豆研究,繼續(xù)完成先輩未竟的事業(yè),為先生、為大豆研究所、為學校、為我國的大豆事業(yè)作些貢獻。十五年間組織建成教育部和農業(yè)部兩個大豆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保留了大豆樓、培養(yǎng)了一批后備力量、倡導設立王金陵獎勵基金、為先生立了銅像……或許先生傳記的完成將是我為先生獻上的最后禮物。 最后特別想說的是“感謝”,感謝蓋鈞鎰院士為本書奉獻精湛的序,感謝多年來大豆界老先生們的提攜與厚愛,感謝我的師兄弟和師妹對我的關照,感謝大豆界同仁給予的幫助與支持,感謝東北農業(yè)大學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王樂凱和先生家人提供的便利,感謝我的助手、學生和同事的鼎力支持……文濱在這里謝謝大家! 李文濱 2n17年8月干哈爾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