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夕祿的散文,多半喜歡將自然經(jīng)過他的理性的通道再寫至筆下,有時還把外國作家或畫家引來作為一種觀照,這些,使得閱讀不會很輕松。 汪夕祿的理性筆調(diào)的散文的好處是讀來較耐咀嚼,因為敘述與描寫都帶上了作者做為思想者滲透其中的意味,他難以抑止地和對文學(xué)有自己追求和試驗地,把他的思想的意味灌注進描寫自然的字里行間了。就我而言,我更喜歡他的寫自然的份量較多的那些篇章,在那些文章里,有時容不得一個思想者置身其間,比如《麥?zhǔn)諘r節(jié)》,當(dāng)一場豪雨從天而降,父子二人也就只能忙著趕緊搶救場上的麥子了。 他這樣寫,是一種考慮,是一種探索,他要把一種升華和深化帶進鄉(xiāng)土散文的寫作。我覺得,如果能把我們田野上的金黃寫得有如梵高的油畫《向日葵》那樣的耀眼,如果能把我們某條漫長的鄉(xiāng)間小路寫得有如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路》那樣能激起富有歷史深度的豪情,這確實將不失為一種自有獨特風(fēng)格的感人至深的文筆,然而,僅僅在我們的文章中引用一下梵高或列維坦是不夠的,而必須有一種徹里徹外的脫胎換骨才行。在我們的文章中,引用幾句以至一段中國古人的詩文,卻每每能為我們的文章增色,原因就在于跟我們的文章以及跟我們的鄉(xiāng)土在文化氣息上是協(xié)調(diào)的。 作者:汪夕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