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看法》一書出版后,有名中美學者、美國很高聯(lián)邦法院的出庭資格律師張軍的新著《美國說法》很近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 《美國看法》的出版曾廣受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多大程度被關注,它也就多大程度被“加熱”,因為由一個大學畢業(yè)后赴美讀完國政、又繼續(xù)深造獲得法學博士并在美國生活三十多年,然后又常在央視出鏡的“美國很高聯(lián)邦法院出庭資格律師”來解讀美國,確實要比其他的解讀更親和、更可信、更公信。然而,張軍意猶未盡,覺得《美國看法》中的文章深度談及美國的不多,他希望有機會更深地解析美國,剖析的方向大致是“大選篇”、“移民篇”、“稅務篇”、“就業(yè)篇”、“留學篇”、“地產(chǎn)篇”、“安保篇”、“就醫(yī)篇”等等,于是經(jīng)過兩年左右的準備,《美國說法》問世了。 《美國說法》是又一次與有名記者胡展奮的對話,比《美國看法》更系統(tǒng)一些、更成型一些、更深度一些,其中“深度”是主要的,對話內(nèi)容既有公共意見,也有個人表達,它是溫和的,又是執(zhí)著的,比如“槍猛如虎”,即使是在“槍”與“擁槍”的雙方的爭論很為劍拔弩張的一刻,張軍仍然堅持他一貫的立場——“限槍”,仍然主張:“槍不符合美國國情”,“擁槍有損社會穩(wěn)定”,只有法律制約和督查制度更苛、更嚴、更細的“持槍”才是比較行得通的道路,各國接近應該參照自己的國情而具體制定全社會的槍支管理法律,因為這個問題是如此地復雜,所牽涉到的憲法歷史、國家政體、政經(jīng)利益、恐襲態(tài)勢、社會輿情、族裔沖突、民眾心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等等是如此地多元和蕪雜,以至于對“美國的這支槍”,任何“擁吻”或“痛斥”都是不明智的,他相信,震撼全美乃至世界的槍擊案還會發(fā)生,但他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并且向社會繼續(xù)呼吁“限槍”。 他的表述風格是清新而又溫和的,讀者無須全盤接受張軍律師的觀點,但卻可能無法拒絕其在解讀復雜的靠前問題時所采用的極具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比如對他常常不贊許的,他仍然保持理性的評析,比如2018年1月3日,在推特上發(fā)文,稱自己的核武器發(fā)射按鈕比朝鮮的威力更大。一經(jīng)發(fā)出,引發(fā)各界人士的擔心,褒貶不一。有一位民主黨聯(lián)邦眾議員認為的“挑唆言語”可能將民眾帶入危險境地,率先發(fā)動核武器戰(zhàn)爭將導致成千上萬的傷亡。的“挑唆”,讓民眾距離危險更進一步。此公觀點不錯,但言辭比較激烈,相比之下,張軍則中性地指出:此次回應內(nèi)容令民眾擔憂!霸诔r試圖伸出橄欖枝的情況下,卻表達出如此‘直抒胸臆’的觀點可能是不明智的! 他覺得,公開指出“不明智”就夠了,雖然在美國,“罵總統(tǒng)總是安全的”,但作為一個“政治法律學者”,分貝絕不是力量,如果一味地追求言辭爆棚,相信對民眾而言絕不是一種良好引導。 “美國在深處”,張軍常這樣認為,一個立國兩百余年即能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絕非一個簡單的國家,應該實事求是地觀察它、研究它,既不能事先滿腦子“標準答案”地去預判它,也不該事后情緒化地研判它。 這本重新詮釋美國的新書,進一步深度解讀了美國國內(nèi)政治的變化,對擁槍、選舉人團、現(xiàn)象、目前的中美貿(mào)易沖突、未來的中美關系走向等等議題,加入了他新的理解和判斷。無論一方的提問還是一方的解答,都是公眾視點,也都出于有利于中美互動的熱望,談話風格輕松而嚴謹,話題深切而暢曉,該書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在各大書網(wǎng)均有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