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的緣起,是作家出版社的一次約稿。該社某編輯看到《人民日報》連發(fā)三篇關于貧富差距的文章后,約請作者創(chuàng)作一部關于此問題的長篇小說。作者接到約請后,認真研究了文檔資料,認為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根源在于“身份制度”。人分三六九等,貼標簽,認身份,使得弱者一開始便輸在了起跑線上,即小說開頭所講的:“幸運者生來即是幸運的,不幸者需要為重生而奮斗!庇纱朔治觯髡邔⒐P觸落在了一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身上,期望通過這個農村大學生以大學為媒介的身份轉換,來揭示問題的實質。雖然這位編輯后來離開了出版社,但作者還是按此思路堅持寫完了這部小說。 文學在探討尖銳的現實問題時,面對諸多的政策限制,常有無力之感。但作者并沒有因而卻步,他將改變的訴求稱之為主人公的“冥想”,將草根的困境稱之為“裸奔”,并以“農村學生會武功”來表達一種憤怒。這既是一種默默的抗議,亦是一種痛苦的吶喊。 一、題材的挖掘與擴展。這部小說的語言有一種痞氣,人物亦放浪形骸,沒個正形兒。這種風格從王朔、韓寒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但卻又不同。王朔、韓寒的作品有時會給人一種為痞而痞、為貧而貧、為逗而逗的感覺,雖然亦不乏對荒誕世俗的辛辣諷刺,但要么?崴l牛窗l(fā)泄無處發(fā)泄的青春,要么著眼于雞毛蒜皮、針眼小事,一般不直面尖銳的社會問題。二、故事與情節(jié)擁有一定的讀者基礎。這部小說的故事與許多情節(jié),貌似漫不經心,甚而不可能發(fā)生,但實際上它們多數曾是社交網絡上的熱點話題。三、文本的“反青春”因素。當下的青春文學雖然新作疊出,但千篇一面,扎堆現象比較嚴重。除了殘酷青春有點另類外,多數屬于甜膩膩、酸溜溜,或懷舊,或抒情,或耽美,無一敢于面對造成青春傷痕的現實問題。這使得所謂的青春文學不免有些矯情,有些做作,有些假模假式。這部青春小說卻不同,它是青春文學,但卻是“反青春”的。它將青春期人與人之間的“溝壑”通過裸奔展現在讀者面前,直達大學里的愛恨情仇的根源,使得所謂的愛情、友情、親情都無所遁形。由此,作為一個“反青春”的青春文學文本,這部小說擁有它作為另類之一種的價值。 四、悲劇的喜劇藝術。在這部小說中,幽默、滑稽,甚而是很幼稚的搞笑,以及戲劇沖突無處不在。乍一看上去,它仿佛是一部喜劇,但掩卷回想,它實際是在講一個悲劇。作者正是以喜劇的手法講了一個悲劇,一個小人物的悲劇,一個草根階層的身份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