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漸漸發(fā)現.盡管各自地位有著天壤 之別,日常生活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差距. 但在這位盛名顯赫的病者與默默守護著他 的卑微侍仆之間,心靈慢慢相通了。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夏多布里昂在其巨著《(墓外回憶錄)》里,曾 提及拿破侖流放圣赫勒拿島時在其身邊做事的中國仆人。當時的回憶錄 作者在他們的作品里也有相關描述。遠離故國的中國苦力在圣赫勒拿受 盡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蔑視。有證據表明,拿破侖卻對“他那些可憐的 中國人”流露出友好之情和憐憫之意,甚至臨終前還給他們留贈一筆錢 作為回國的路費。 小說《(乾隆遺子與拿破侖)》的作者從歷史資料的只言片語中獲取靈 感,發(fā)揮豐富自由的想象,構想了拿破侖與中國人的相遇與對話。為使 這一對話能夠平衡地展開,作者刻意塑造了乾隆大帝非婚生子君昱這個 人物。1810年,年已四十的君昱受嘉慶皇帝派遣,秘密搭乘東印度公司 的商船,意欲前往英國探察這個“蠻夷”之地的國力究竟如何——其時 英國人為獲準在廣州等口岸經商而一直煩擾清政府。被英國水手偷走了 所有錢財,身無分文的君昱被趕下船,淪落為圣赫勒拿島上的華人奴隸。 1815年,拿破侖的到來改變了君昱的生活。作為島上唯一一個會講英語 的中國苦力,肩負秘密使命的中國皇子轉而為已成英國人囚徒的西方皇 帝盡忠效力。患難與共之中,兩個人相互接近,彼此同情。1821年,拿 破侖病逝。君昱甘愿為拿破侖守墓二十年,直到這位皇帝的遺骨被運回 法國,他才離開南大西洋上的這座孤島,回到闊別三十載的故鄉(xiāng)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