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趕在遺忘之前,搶救對愛情的記憶!保ㄔ苌兑磺卸际嵌唐罚┙(jīng)過長期“捕捉孤獨的角落”,創(chuàng)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將眼光轉向另一個普遍的文學主題:愛情。他在《猴子》《羅漢池》這兩部作品中,以書寫追問:“愛情可以有多好?”愛情,是他的創(chuàng)作核心。可是當我們跟隨著袁哲生,從小說的開頭緩緩地走向結局,卻能隱約感覺到,作品中還存在愛情之外的種種要素,讓人無法明確地言說。作為后來的讀者,我們無法知道小說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確實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學主題中,寫出讓人值得反復尋味的作品。
“‘宗教’與‘愛情’同樣追隨者衆(zhòng),同樣‘層次’豐富!痹苌鷦(chuàng)作后期也越來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書收錄的《羅漢池》將十八羅漢、貴妃觀音等宗教雕像與愛情、藝術創(chuàng)作聯(lián)系在一起,“入世的愛情”“出世的宗教”“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三者彼此結合,讓《羅漢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說具有的抒情意境猶如一則傳說般格外深遠。
一直以來潛藏在冰山下鉆研短篇的袁哲生,在這部為數(shù)不多的中篇小說集里,以短篇為基礎,運用不同的視角、相同的人物、類似的句子和斷裂的時間,重復書寫同樣的故事。同時,將許多沖突省略、掩蓋,靜謐的氛圍彌漫全書。一部“小說”,沒有大量明顯的沖突,也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jié),卻在袁哲生的語言調(diào)動下,發(fā)展出更豐富的樣貌。 袁哲生(1966—2004),臺灣高雄縣岡山鎮(zhèn)(今高雄市岡山區(qū))人,畢業(yè)于文化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文字冷靜平淡,敘事手法簡約節(jié)制,寫作風格猶如疏離的冰山,字里行間的處處留白常蘊含深刻意義。作品往往通過兒童單純的眼光去捕捉人類的孤獨、生存困境與潛藏人們心底的沉郁情感。
曾獲臺灣第17、22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第20屆“聯(lián)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33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五四文藝獎章”小說類等等。著有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的游戲》《秀才的手表》,中篇小說《猴子》《羅漢池》(簡體版為《猴子·羅漢池:袁哲生中篇小說合輯》),倪亞達系列小說與臺灣寶瓶文化代為出版的紀念文集《靜止在:*初與*終》(即后浪簡體版《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