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慢讀譯叢”之一,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日本最有代表性小說家夏目漱石鮮有出版的散文隨筆集,收入從未譯介過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和《往事漫憶》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譯作。夏目漱石的散文記述人情往來、家庭生計、讀書屬文以及療病養(yǎng)疴等生活的瑣末細事,如小院閑花,風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時代別開一方勝景。其中,《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魯迅筆下的小說風格極為相似,實寫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虛寫的文字想象奇詭、豐富,筆墨輕松自然,行文游刃有余;《往事漫憶》則描寫了作者引人關(guān)注的“修善寺大患”(修善寺原名修禪寺,是伊豆半島北部的溫泉之鄉(xiāng),作者兩度在此醫(yī)治修養(yǎng))。此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作家寫實主義派的風格,同時可見日本的寫實派又受到同時代的自然主義影響。對于夏目漱石來說,生病既是生死的考驗,也是心靈的凈化,從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漸成形的“則天去私”的人生理想。 作者簡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明治、大正時代文豪,小說家,英國文學學者,俳句和漢詩詩人,并長于書法和繪畫。生于江戶(今東京)牛込。本名金之助。少年時代做過養(yǎng)子。帝國大學(東京大學)英文科畢業(yè),輾轉(zhuǎn)四國和熊本,歷任中學國語和英文教師。1900年,由政府派遣赴英留學,研究英國文學。三年后回國,教授英文。1905年,發(fā)表諷刺小說《我是貓》,鞭撻明治時代功利主義,揭示了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世界,獲得很大反響。其后,又陸續(xù)發(fā)表《倫敦塔》《哥兒》《草枕》等著名小說。1907年,辭去東京大學教職,進入《朝日新聞》社任專業(yè)作家;一面創(chuàng)作,一面培養(yǎng)文學新人。夏目漱石是日本具有世界影響的一代大家,他的文學藝術(shù)活動,對于現(xiàn)代日本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譯者簡介:夏目漱石(1867-1916),明治、大正時代文豪,小說家,英國文學學者,俳句和漢詩詩人,并長于書法和繪畫。生于江戶(今東京)牛込。本名金之助。少年時代做過養(yǎng)子。帝國大學(東京大學)英文科畢業(yè),輾轉(zhuǎn)四國和熊本,歷任中學國語和英文教師。1900年,由政府派遣赴英留學,研究英國文學。三年后回國,教授英文。1905年,發(fā)表諷刺小說《我是貓》,鞭撻明治時代功利主義,揭示了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世界,獲得很大反響。其后,又陸續(xù)發(fā)表《倫敦塔》《哥兒》《草枕》等著名小說。1907年,辭去東京大學教職,進入《朝日新聞》社任專業(yè)作家;一面創(chuàng)作,一面培養(yǎng)文學新人。夏目漱石是日本具有世界影響的一代大家,他的文學藝術(shù)活動,對于現(xiàn)代日本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譯者簡介: 陳德文,南京大學教授。1965年北京大學日本語專業(yè)畢業(yè)。1985年赴早稻田大學學習和研究。1989年和1994年,兩度應邀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別研究員,分別于國學院大學和東海大學研究日本文學。現(xiàn)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科日中文化文學專攻前后期指導教授。翻譯出版日本十數(shù)個文學名家的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專集和數(shù)百名日本作家的散篇作品。出版?zhèn)人學術(shù)著作《日本現(xiàn)代文學史》《島崎藤村研究》和散文隨筆集《我在櫻花之國》《花吹雪》《櫻花雪月》等。 目錄: 第一輯永日小品 元旦.........3 蛇..........7 小偷.........10 柿子.........16 火缽.........20 下宿.........23 過去的味道......27 貓之墓........31 暖夢.........35 印象.........39 人..........42 山雞.........46 蒙娜麗莎.......51 火災.........54第一輯永日小品元旦.........3蛇..........7小偷.........10柿子.........16火缽.........20下宿.........23過去的味道......27貓之墓........31暖夢.........35印象.........39人..........42山雞.........46蒙娜麗莎.......51 火災.........54霧..........57掛軸..........60紀元節(jié).........64往昔..........66聲音..........69心...........72變化..........75庫萊格先生.......78 第二輯隨想長谷川君和我......89克貝爾先生的告別....97戰(zhàn)爭造成的差錯.....100正岡子規(guī)........101子規(guī)的畫........106三山居士........110初秋的一天.......113愚見數(shù)則........117入社辭.........123 第三輯往事漫憶再度住院........129院長和病人.......132詹姆斯教授.......135往事的情趣.......139吟詩作句........142讀《列仙傳》......147病中的書........151嘔吐..........156殿下的問候.......159洪水..........162妻子的信........165裸客..........168死而復生........171病危..........174生死..........177病臥..........180死后的意識.......183病床上的天地......187情誼..........190疾病的幽趣.......193陀思妥耶夫斯基.....196白衣護士........199 我們的社會........202我和畫..........205孩子們..........208病饞..........212藝術(shù)和職業(yè).......215胡子..........218寺鼓..........221花草..........224白發(fā)人生........227病愈回歸........230病院的新年.......233譯后記..........237 夏目漱石是明治四十年代知識階層中最富有人氣的小說家,他自明治三十八年起寫作的《我是貓》《哥兒》和《草枕》等,尤其是前兩作,是日本現(xiàn)代文學中首次出現(xiàn)的高級幽默文學中的典型作品。而在后者《草枕》里,創(chuàng)造了一種美文體的思想小說,在更大范圍內(nèi),發(fā)揮了卓越的文學天才,為世人所矚目! ——伊藤整(日本小說家、著名文學評論家) 漱石文體是從戀愛到深奧的論文都可以運用的萬能文體!抉R遼太郎(日本著名作家)漱石于“生”中感到痛苦,無疑是厭惡“生”的。然而,他相信“即便死也還存在個自己……死后才開始回歸本來的自己”,這便是漱石的光明之處。漱石斷定“選擇我之死并非是悲觀的”。對于他來說,“生”的意味正在于“生”與“死”相一貫這一點上,因此對“生”沒有理由產(chǎn)生絕望! m豐隆(日本著名文學評論家,“漱石研究第一人”)出了大門,廣闊的道路筆直地從宅子前頭穿過。我試著站在路中央環(huán)顧四周,映入眼簾的房舍一律四層建筑,又一律同一種顏色。鄰居和對過都是相似的結(jié)構(gòu),很難區(qū)分開來。剛才出來的是哪一家呢?走出五六米再回來,就弄不清楚了。好奇怪的城鎮(zhèn)啊!昨夜睡在火車的轟鳴聲里。過了十點鐘,又在馬蹄聲和鈴聲的陪伴下,夢一般馳騁于黑暗之中。那時,千百個美麗的燈影,點點灼灼,往來于眼眸之間。此外,什么也看不到。所能見的,現(xiàn)在剛剛開始。我兩三次站在這座奇怪的城鎮(zhèn)上,仰望和俯視之后,接著向左走了一百米光景,來到十字路口?梢煤糜涀,向右拐,這回來到比剛才更加寬闊的道路上。幾輛馬車從路上駛過來,每輛馬車車頂上坐著人。那馬車的顏色有紅的,有黃的,也有綠的,還有茶褐色和深藍色的,不間斷地越過我的身旁,向前駛?cè)。透過遠方遙望,那五彩的顏色真不知要延續(xù)到哪里!回首遠眺,猶如彩云飄動。他們從哪里載上人,又要駛向哪里?我正想停住腳步細細思考,身后走來一位高個子,好像猛撲過來似的,推擁著我的肩膀。我正要躲避他,右邊也有一位高個子。左邊也有。后邊推擁我肩膀的人,他的身后也被別人推擁著肩膀。于是,大家都一聲不響。順其自然地向前移動。我這時才明白,自己沉溺于人海里了。這海弄不清有多廣大,但卻是無比靜謐的海。不過,一切都無能為力了。向右轉(zhuǎn),有人擋道,向左看,擁塞難行。向后看,人頭攢動。于是,只好靜靜地向前蠕動。只有一條命可以支配自己,千萬顆黑色的頭顱,不約而同地邁著一樣大小的步子向前行進。我一邊走,一邊想著剛才走出來的那座宅子。一律四層樓房、一樣顏色的奇怪的城鎮(zhèn),一切都變得遙遠了;厝ヒ谀睦锕諒潈,應該經(jīng)過哪里,幾乎全然不記得了。縱然歸去,也摸不到自己的家了。那個家昨晚還黑魆魆佇立于暗夜之中呢。我心里不安地思慮著,擁擠在一群高個子的人流之中,身不由己地轉(zhuǎn)過兩三條大街。每拐一次彎兒,心里就覺得同昨晚黑魆魆的房子是反方向,只能越走越遠了。身在令人眼睛疲勞的人海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孤獨感。這時,緩緩下坡了。這里似乎是五六條大街交會的廣場。一直在一條街上涌動的波浪,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靜靜地回旋著。高坡下邊有巨大的石獅子,渾身灰色。尾巴細小,但頭部深藏在團團蜷曲的鬣毛里,看上去有大酒桶那么粗。它們前腿并在一起,躺臥在波濤涌動的海洋里。石獅子有兩只,下邊鋪著石板。兩只獅子中間豎立著粗大的銅柱子。我靜靜佇立于人海里,抬眼仰望柱子的梢頂。柱子筆直地高高聳立,一眼望不到尖兒。上面是廣袤的蒼穹,無邊無際。柱子頂端不知還有什么。我又被人流簇擁著離開廣場,順著右側(cè)的道路一直向下走去。不一會兒,驀然回首,竹竿般的細細的柱子上,站著一個小小的人影兒〔1〕。〔1〕指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銅像。英國提督。1793年起,同法軍轉(zhuǎn)戰(zhàn)各地,失去右眼右臂。1798年,于尼羅河口擊沉法國艦隊;1805年,擊沉法國·西班牙聯(lián)合艦隊,自己也戰(zhàn)死疆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