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煩惱
作者:佩納克,李玉民 整理日期:2014-08-26 00:22:35
差生或者壞學生,讓老師們煩惱透頂,令父母們痛心疾首,但大人們卻不知道,壞學生有著自己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場一般混亂,卻處處與學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對抗。 本書作者就曾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差生:他用了一年時間才記住字母a,他聽不懂課堂上老師在講什么,他發(fā)明各種惡作劇捉弄學監(jiān)和老師,他不做功課而編造各種謊言……差生的煩惱往往要掩飾,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他們深深意識到自己無用,兇而感到不配別人的愛。他們根本不明白老師教授的課程,也不理解這種教育體制,只感到自己被排除在一切之外,覺得前途無望……學生時代十分漫長,使得這種六神無主的狀態(tài)尤為痛苦難堪。 本書就像一位中學老師的隨筆,作者以親身經(jīng)歷和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學生,差生才能充分證實教師的職能,因為什么都要教給他們,要從學習的必要性教起! 作者簡介: 達尼埃爾·佩納克(DanielPennac,1944-)出生于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青少年時期的求學生涯對他簡直就是災難,但差生遇上了教導有方的恩師,使他最終完成學業(yè)并當上了教師和作家。佩納克至今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大多是為青少年寫的小說、隨筆。他于1989年寫的《 目錄: 譯者序 一吉布提的垃圾場 二成長 三Y或化身現(xiàn)場 四你是故意的 五馬克西米連或理想的罪人 六所謂愛的涵義 附錄:達尼埃爾·佩納克答記者問當然要提出起因的問題。我學習這么笨,是何緣故呢?我出身中產(chǎn)階級家庭,全家人相親相愛,沒有沖突,我身邊的成年人都有責任感,肯幫我做作業(yè)……父親畢業(yè)于巴黎綜合工科學院,母親持家,沒人離婚,沒人酗酒,沒有性格障礙,也沒有遺傳病,三位兄長都通過中學會考(數(shù)學成績優(yōu)異,不久兩位當了工程師,另一位成為軍官),家庭生活很有規(guī)律,飲食有益于健康,家里有書房,文化氛圍合乎環(huán)境和時代(父母生于1914年之前):繪畫到印象派畫家為止,詩歌到馬拉美為止,音樂到德彪西為止,小說是俄羅斯的,泰拉爾·德日進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放開膽量也只是到喬伊斯和齊奧朗……飯桌上的談話平靜、風趣而富有文化涵養(yǎng)。 然而,卻出了一個劣等生。 從家庭發(fā)展史也找不出解釋的原因。多虧了公立學校的免費義務教育,三代人在社會上提高了地位,總之是共和制度的升華,儒爾·費里式的勝利……另一個儒爾,我父親的叔叔,我的叔公儒爾·佩納齊奧尼,在科西嘉島,引導瓜爾瓜勒和皮拉一卡納勒家族村的孩子們學習,讓他們全拿到了文憑。幾代人出了小學教師、郵差、憲兵,以及法國殖民地和本土的其他公務員……(也許還有幾個強盜,但是他全能給培養(yǎng)成愛看書的人)。據(jù)說,叔公不分場合,給所有人做聽寫和算術題;還有,在采摘栗子的季節(jié),家長迫使孩子逃學,而叔公卻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孩子全部劫走。他到栗木林里,將孩子一個個拉走,帶回他的家,然后再通知擁護奴隸制的父親: “等你的小子拿到證書,我再把他還給你!” 如果這是傳說,那我很喜愛。我不相信,大家會以別種思路構想教師這行。講學校如何如何糟糕,這便向我們掩蓋了學校拯救了多少孩子,使他們擺脫家庭的毛病、偏見、狂妄、無知、愚蠢、貪婪、墨守成規(guī)或者聽天由命。 這正是叔公的所作所為。 然而,三代人之后,卻出了我這個劣等生。 叔公若是知道,準會羞愧難當……幸好他沒有看到我出生就去世了。 我在學習上任何頑劣的表現(xiàn),不僅我的前輩不允許,而且在獲得越來越多學位的家族譜系上,我是最后的代表,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yǎng)成為家族的英才:巴黎綜合工科學院或者巴黎高師畢業(yè),當然也算上政治學院,到時候,審計法院、政府的某一部門就會了解……期望不能再低了。此外,婚姻要卓有成效,生的孩子,從搖籃就能看出有前途,肯定上路易十四中學備考名校的數(shù)學班,升遷的路通向愛麗舍宮寶座,或者通向化妝品跨國集團的總裁職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常規(guī),不斷培育精英…… 可是不然,出個劣等生。 一個劣等生,沒有家庭歷史根源,也沒有社會學原因,更不是缺少愛:一個自生自長的劣等生,一個標準的劣等生�?煞顬榈湫�。 為什么? 答案也許就躺在心理分析診所里,不過那個時期,學校的心理學課,還沒有被家庭當作備用的知識。在家里就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貝爾納爾卻拿出他的解釋: “六歲時,你就掉進吉布提的市政垃圾堆里。” “六歲?學字母a的那年?” “對。事實上,那是卸在露天的垃圾堆。你從墻頭摔下去,掉進垃圾堆里。不記得你在里邊掙扎了多久。當時你人不見了,我們到處找你。太陽下的垃圾堆恐怕接近六十度,而你在里邊拼命掙扎。我真不愿意想象,那是什么情景�!� 不管怎樣,垃圾這一形象,頗為切合學生在校無望而被丟棄的這種感覺。而且,我多次聽人講“垃圾堆”這個字眼,用以指那些非法私立學校:那種學校就接收(以何等高昂的學費)公立中學的渣滓。我上五年級時開始住校,直到一年級。在教過我的所有老師中,有四位拯救了我。 “你被人拉出那堆垃圾時,患了敗血癥,一連數(shù)月打盤尼西林針劑。打針把你害苦了,你嚇得要死。來打針的護士一出現(xiàn),家里人要花好幾個小時找你。有一天,你慌不擇路,躲進了大衣柜里�!� 懼怕打針,這是一種很有表現(xiàn)力的比喻:我整個上學期間,總在逃避老師,把他們視為用巨型針頭武裝起來的大夫,要給我注射這種黏稠而滾燙的藥液,五十年代的盤尼西林。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他們把一種熔鉛液體注入一個孩子的身體里。 總而言之,不錯,恐懼感,正是我上學的大問題;這就是學習的門閂。后來我當了教師,最緊迫的事情,就是消除那些最差學生的恐懼感,毀掉這個門閂,讓知識有機會通過。 P15-18
|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微信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别院书香”,书友将给您分享本书。 若下载压缩包有密码,同样扫码关注,回复“解压密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