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家宮垣葉太郎邀請他的四位得意門生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宴會地點是格局猶如迷宮的迷宮館。但是,當四位作家到齊時,老作家宮垣已死,遺言中交代:四位作家要在五天內寫出以“迷宮館”為場景、以自己為受害者的小說,而寫得最好的,將得到他的巨額遺產。四位作家自然挖空心思,各顯神通,然而,他們卻陸續(xù)死于非命,而且死法和自己小說中寫的一模一樣…… 作者簡介: 日本推理文學標志性人物,新本格派掌門和旗手。 綾辻行人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日本京都,畢業(yè)于名校京都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加入了推理小說研究會社團,社團的其他成員還包括法月綸太郎、我孫子武丸、小野不由美等。而創(chuàng)作了《十二國記》的小野不由美在后來成為了綾辻行人的妻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日本推理文學的大變革年代。極力主張“復興本格”的大師島田莊司曾多次來到京都大學進行演講和指導,傳播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綾辻行人作為當時推理社團的骨干,深深收到島田莊司的影響和啟發(fā),不遺余力地投入到新派本格小說的創(chuàng)作當中。 一九八七年,經過島田莊司的修訂和引薦,綾辻行人發(fā)表了處女作《十角館事件》。他的筆名“綾辻行人”是與島田莊司商討過后確定下來的,而作品中的偵探“島田潔”的原型也來自島田莊司和他筆下的名偵探“御手洗潔”。以這部作品的發(fā)表為標志,日本推理文學進入了全新的“新本格時代”,而一九八七年也被稱為“新本格元年”。 其后,綾辻行人陸續(xù)發(fā)表“館系列”作品,截止到二〇一二年已經出版了九部。其中,《鐘表館事件》獲得了第四十五屆推理作家協會獎,《暗黑館事件》則被譽為“新五大奇書”之一!梆^系列”奠定了綾辻行人宗師級地位,使其成為可以比肩江戶川亂步、橫溝正史、松本清張和島田莊司的劃時代推理作家。 目錄: 序幕 第一章迷宮館的邀請 第二章寫作比賽·迷宮館事件 第三章當天晚上 第四章第一篇作品 第五章砍頭的邏輯 第六章第二篇作品 第七章第三篇作品 第八章第四篇作品 第九章討論 第十章被開啟的門 第十一章阿里阿德涅的玉墜 尾聲 后記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星期五。 因熱傷風惡化而待在家里的島田收到了一本書。 薰衣草紫、丁香紫、蘭花紫??雖然想出好幾種顏色,卻不知道哪一個最準確,總之是個淺紫色的封面。 這是本所謂“新書判”規(guī)格的書。封面中央是一個與周圍顏色相同、呈四十五度角傾斜的投影框?蛑杏幸粡堈掌,在會讓人聯想到血海的深紅色背景上,孤零零地浮起一個黑色的水牛頭。 相框右上方以浮雕式樣印著書的標題。相框左側,同樣以浮雕式樣印著作者的名字。 迷宮館事件 鹿谷門實 腰封是一條深綠色的紙帶!跋∽T社Novels本月新書”的文字下方,以反白的粗體字印著引人注目的句子: 本格推理新作! 現在,為你解開—— “迷宮館事件”沖擊的真相! (真是的??) 島田一邊翻到封底,一邊想著。 。ㄗ罱@種書的宣傳語越來越啰唆了。) 聽說現在已經到了小說賣不掉的時代,不過推理小說這種類型的作品到了市場上還可以確保占有一定程度的份額,而且從這幾年來書店里各出版社的小說數量上看—— 太多了,內容卻令人摸不著頭腦——老實說,這些書只會給人帶來諸如此類的感想。粗制濫造的后果,是讓讀者因失望而放棄推理小說。不過這只是別人的事情,自己居然還對此表示擔心。 看了看封底。 封底印著作者的近照以及簡介,島田覺得照片拍得不太好。 擁有復雜迷宮的地下宅邸“迷宮館”——當聚集于此的四位推理作家以這個館為舞臺,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的時候,慘劇的序幕揭開了! 變成密室的館里,發(fā)生了連環(huán)殺人事件。真兇到底是誰???令你戰(zhàn)栗的大詭計!教人驚愕的結局!無與倫比的芬芳! 島田不由得苦笑起來。 唉,對這種恐怕是由責任編輯撰寫的、夸大其詞的“內容簡介”,作者本人究竟會用什么心情去看待呢? 如果平日在書店看到這種書,他只會拿起來翻翻,絕對不會買。他并不討厭推理小說,而且是國外作品的粉絲;偶爾心血來潮閱讀的國內推理作品,總是辜負了他的期待,只好放棄。 但—— 如果是自己熟識的人寫的書,當然得另當別論。更何況這是作者親自送來的書,不能不看吧。而且,書中談的是那樁“迷宮館事件”。 他鉆進被子,保持俯臥姿勢。 在昨天夜里,燒已經退了,但各個關節(jié)還在隱隱作痛,正感到有點無聊。這么幾百頁的話,大概花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 他把枕頭墊在下巴底下,開始翻書。 先看看 目錄: ,再通覽全書。 最后看到書末的“后記”。他按一直以來的閱讀習慣,在看正文前先看后記。 后記 本來這段文章應該放在全書開頭,但想到讀完正文再讀后記的讀者少得驚人,姑且還是把它移到卷末。因此,請把它當做寫給尚未閱讀正文的讀者的“開場白”。 這部作品以“小說”的形式來發(fā)表,對此我至今仍然感到有點猶豫,因為看到本書書名“迷宮館事件”后,或許會有讀者立即察覺到它是以真實的某起殺人事件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來的。 一九八七年四月所發(fā)生的案件——與小說中的日期相同——著名作家居住的奇妙宅邸中發(fā)生的離奇事件,經過媒體的渲染,變成了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然而到了最后,大家都認為媒體沒有掌握這起事件的全貌。 這也情有可原,那起事件是在某種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而了解真實狀況的相關人士也沒有作出回應。警方對如此異常的事件感到十分困惑,雖然認可了某種表面上的“真相”,但也沒有積極對外公布。結果,媒體也只能基于警方含糊其詞的聲明予以報道,草草了事。 各位讀者可能會認為,我只不過是擺出一副親眼目睹的樣子,在信口開河吧? 既然事件的相關人士都擺出沉默的姿態(tài),為什么你還能以這起事件為題材寫書呢?讀者大概會這么想。 坦白告訴各位吧。 我是親眼目睹了那起事件的人。鄙人,鹿谷門實,是一九八七年四月迷宮館內發(fā)生的連環(huán)殺人案的相關人士之一。 這次,我決心用這種方式把那起事件的經過發(fā)表出來,大體上說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編輯某君的熱心建議。 另一個理由,這么說吧,是對在那起事件中死去的“他們”產生了追悼的念頭。 盡管這樣說有點不好意思,但至少“他們”之中的某個人,對推理小說這種畸形文學的確懷有無比的熱愛,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我對此深信不疑。于是我想,用這種方式對事件進行“推理小說式再現”,是獻給死者最好的祭品。 以上是作者自己的事情,不過對大部分讀者來說,應該無關緊要吧? 不管事件有多么復雜的前因后果,充其量“不過是推理小說罷了”。對讀者來說,這畢竟只是一部用來排遣平日無聊的娛樂小說。當然,我覺得這種看法沒有任何問題;要是不當娛樂小說看,我還會感到為難呢。 最后—— 鑒于這部“小說”中出現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大半都采用了化名,所以在這里不得不清楚寫明這一點。這么說來,我也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在小說中登場了,但并不以筆名“鹿谷門實”出現。 在所有相關人士當中,誰是鹿谷門實呢? 大概會有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吧,但我覺得還是不說為妙。 一九八八年夏 鹿谷門實 尾聲 去年四月在“迷宮館”中發(fā)生的真實殺人事件?? 島田是對這起事件有著深刻了解的相關人士之一,而且,對這件在不尋常的狀況下發(fā)生的事件最后如何得以“解決”,大體上也有所了解。 。ㄕ鎸嵤录摹巴评硇≌f式再現”嗎?) 合上書,腦海里就浮現出這位久未謀面的作者的樣子。 。敲,作者究竟在葫蘆里賣些什么藥呢?讓我見識一下他的本領吧。) 島田讀起這本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