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娜》描寫了一位出身貴族,但從未享受過父母給予的家庭溫暖的普魯士退役軍官瓦爾德瑪爾與底層的刺繡女工施蒂娜之間不幸的愛情悲劇。瓦爾德瑪爾的叔叔老伯爵愛上了施蒂娜的姐姐寶麗娜?皮泰爾考。老伯爵出于同情資助有兩個孩子的寡婦皮泰爾考。在女友家舉辦的一次晚宴聚會中,老伯爵帶上侄子瓦爾德瑪爾,施蒂娜同樣受邀參加聚會。這是他們首次相識。后來,瓦爾德瑪爾對施蒂娜產(chǎn)生愛慕之情。他每天下午到施蒂娜的房間,與她聊天,聊他缺乏溫暖的家庭、他在部隊中為普魯士國家效力負傷以及從此到處投醫(yī)治病的經(jīng)歷。每次從施蒂娜的房間向外眺望,都可以看到落日,象征瓦爾德瑪爾悲劇性的人生走勢。他把自己想打破門第觀念娶施蒂娜為妻并且與她一起遠赴美國的打算告訴叔叔,結(jié)果遭到叔叔的冷漠拒絕。當(dāng)瓦爾德瑪爾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施蒂娜時,她清醒地看到他們的愛情不會幸福,而且隨著他想苛求完美結(jié)局而提前夭折,因為,她分析,即便遠走他鄉(xiāng)到美國生活,他們也擺脫不了門第觀念對他們的愛情的束縛?床坏饺魏蜗M耐郀柕卢敔柗么罅堪裁咚幾詺,表現(xiàn)了他的軟弱性。小說以施蒂娜偷偷參加在他的家鄉(xiāng)舉行的隆重葬禮和葬禮后發(fā)高燒,由姐姐寶麗娜照顧安慰這一幕結(jié)束。整部小說籠罩著世紀末的灰暗、令人壓抑的色調(diào)和氛圍。馮塔納在小說《施蒂娜》中刻畫了當(dāng)時并不罕見的試圖自殺的人物形象,提前展現(xiàn)了世紀末頹廢派的厭世疲憊。瓦爾德瑪爾自述自己的病人心理:“我有病,而且沒有幸福的和健康的人稱之為分散注意力的意識!鄙窠(jīng)精細的而且為死而感到快樂的瓦爾德瑪爾似乎已經(jīng)描繪了一種向托馬斯·曼和世紀之交的頹廢主題的過渡。 作者簡介: 臺奧多·馮塔納(TheodorFontane,1819-1898):堪稱德語文學(xué)現(xiàn)實主義作家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代表,被譽為“批判性最強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其小說創(chuàng)作對德語文學(xué)兩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托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都影響深遠。在19世紀德語文壇的意義可以與俾斯麥在政壇的意義相媲美。多年的記者生涯使他以批評態(tài)度關(guān)注勢態(tài)發(fā)展,遵循少說話、說真話的現(xiàn)實主義原則。他對現(xiàn)實主義的評論在德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非凡意義。老年的馮塔納的重要意義更充分地體現(xiàn)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馮塔納以《混亂與迷惘》為開端,創(chuàng)作許多以柏林生活為題材、社會批評的時代小說,勾勒出一幅帝國時代柏林的畫卷。他描繪了由沒落貴族、市民階層以及第四階層組成的各個社會階層的全景圖。他的小說尊重事實、再現(xiàn)生活,他以此實踐了自己提出的現(xiàn)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原則。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譯者后記德國19世紀末詩意現(xiàn)實主義作家臺奧多·馮塔納重要代表作之一,與其姐妹卷《混亂與迷惘》也堪稱德語文學(xué)中的經(jīng)典佳作,屬于美文學(xué)范疇。 臺奧多·馮塔納是德國19世紀末詩意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重要代表,被譽為“現(xiàn)實主義的‘美化’的大師”。具有德國特色的詩意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鍵不在于簡單的再現(xiàn)和反映經(jīng)驗性的社會事實。馮塔納遵循詩意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婚戀為主題的小說力作,而《施蒂娜》就是其中的一部。 《施蒂娜》與其姐妹卷《混亂與迷惘》也堪稱德語文學(xué)中的經(jīng)典佳作,屬于美文學(xué)范疇。馮塔納在1888年1月3日致信艾米爾·多米尼克時說:“《施蒂娜》是《混亂與迷惘德國19世紀末詩意現(xiàn)實主義作家臺奧多·馮塔納重要代表作之一,與其姐妹卷《混亂與迷惘》也堪稱德語文學(xué)中的經(jīng)典佳作,屬于美文學(xué)范疇! ∨_奧多·馮塔納是德國19世紀末詩意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重要代表,被譽為“現(xiàn)實主義的‘美化’的大師”。具有德國特色的詩意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鍵不在于簡單的再現(xiàn)和反映經(jīng)驗性的社會事實。馮塔納遵循詩意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婚戀為主題的小說力作,而《施蒂娜》就是其中的一部。 《施蒂娜》與其姐妹卷《混亂與迷惘》也堪稱德語文學(xué)中的經(jīng)典佳作,屬于美文學(xué)范疇。馮塔納在1888年1月3日致信艾米爾·多米尼克時說:“《施蒂娜》是《混亂與迷惘》真正的對應(yīng)物……這并非像在《混亂與迷惘》中那樣,包括廣泛范圍的城市畫面與人生圖景,但是,在有些關(guān)鍵的地方更顯示出活力,更有效!蔽艺J為,馮塔納在此所說的“更顯示出活力,更有效”是指小說《施蒂娜》的社會批評鋒芒更銳利,這主要體現(xiàn)在男主人公的言行上。 社會門第觀念釀成《施蒂娜》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出身普魯士貴族的退役軍官瓦爾德瑪爾·哈爾德爾愛上了處于社會底層的刺繡女工施蒂娜·雷拜因。他在普法戰(zhàn)爭中因頑強御敵而受傷,榮獲普魯士十字勛章。孱弱的身體迫使他退役。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年輕的伯爵結(jié)識了施蒂娜,對她產(chǎn)生愛慕之情。他每天下午日落時到她的房間,和她聊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他想沖破門第觀念的藩籬,娶她為妻,然后移居美國。他本想求叔叔充當(dāng)自己的辯護人,在父母面前為自己求情,因為他不奢望父母準許并祝福他娶平民女子為妻,而只求他們諒解,別惡語相傷。他的叔叔,老伯爵堅決反對,因為他覺得這無異于“與暴民為伍”,有辱門廳。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老伯爵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仆人約翰,他甚至“比他的主子更嚴格地思考并非門當(dāng)戶對的聯(lián)姻”。施蒂娜始終清醒地意識到門第觀念的阻礙,所以,當(dāng)他提出結(jié)婚的設(shè)想時,她預(yù)感到不祥,因為在她看來,他們即便移居美國也擺脫不了門第觀念的束縛。瓦爾德瑪爾萬念俱灰,在寓所中服用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卑微的社會地位使施蒂娜只能偷偷參加已故戀人的葬禮,她躲在教堂柱子的后面低聲啜泣。她最后身心俱疲,發(fā)高燒,姐姐照顧并安慰她,希望她盡快走出陰影。小說以世紀末的灰暗氛圍烘托對社會門第觀念的撻伐。 我認為,我們不應(yīng)該僅僅以性格軟弱來闡釋瓦爾德瑪爾悲劇性的人生結(jié)局,它無疑揭露了社會等級偏見對渴望真愛的年輕人的戕害。他的死是走投無路情形下的無奈選擇,因為,隨著愛情無果而終,他感覺人生也喪失了任何意義。雖然他身體羸弱,但他敢于嘗試沖破門第觀念的藩籬和羈絆。為了愛情,他甘愿放棄長子繼承權(quán),準備與貴族家庭決裂。他的努力抗爭表現(xiàn)其桀驁不馴的剛烈一面,這也正是馮塔納評價《施蒂娜》更有活力和更有效的關(guān)鍵。相反,《混亂與迷惘》中的博托雖身體英武健碩,但在社會門第觀念面前妥協(xié)軟弱。 在19世紀末的德國,頹廢派的厭世疲憊致使自殺頻發(fā)。馮塔納提前展現(xiàn)了世紀末的頹廢特征。狄特里!げ┑略1963年版的《施蒂娜》出版后記中指出,男主人公瓦爾德瑪爾“描繪了一種向托馬斯·曼和世紀之交頹廢主題的過渡”。雖然《施蒂娜》沒有像《混亂與迷惘》那樣暗示青年男女有越軌行為,但是,后果更嚴重,即對社會門第觀念抨擊的力度更強。《施蒂娜》與《混亂與迷惘》都涉及不符合門第觀念的愛情,“揭露了當(dāng)時奏效的道德精神的價值觀,視之為不人道的偏見和虛偽的表達”。毋庸置疑,馮塔納對社會等級觀念采取批評態(tài)度,只是他娓娓道來的敘事風(fēng)格似乎給這種批評罩上了和緩的外衣。在這兩部姐妹卷中,《施蒂娜》對社會等級觀念的危害揭露得更明顯,顯然,瓦爾德瑪爾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貴族階層的社會秩序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質(zhì)疑了《混亂與迷惘》中男女主人公各自返回自己的社會階層秩序中,維持表面平和的做法。因此,以下評價是準確的,在《施蒂娜》中,馮塔納“再一次觸及不同階層的愛這個主題,然而,相戀的人及其周圍的人都被放置到一種更可疑的光線下”。 總之,小說《施蒂娜》通過人物對話更直接暴露沒落貴族死守門第觀念的本性,男主人公自殺的極端抗議舉動和日落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以及配角的成功塑造無疑都加強了對社會等級觀念和偏見的批評力度。 第一章 傷殘者大街是柏林西北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馮塔納非常喜歡選擇這條大街放在其小說中,因為這條大街的地理位置獨特,它象征連接各種對立。這條大街得名于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1748年下令建造的“傷殘者收容院”。該收容院位于北面一條橫向的大街,即沙恩霍斯特大街上。這條大街也確定了傷殘者公園的界限,在公園里矗立著1861年為與“阿瑪宗號”輪船一起沉沒的海員豎立的紀念碑。傷殘者大街還連接漢堡車站、雷爾特車站和施臺提納車站,那兒有近衛(wèi)軍軍營以及1842年至1849年按照美國賓夕法尼亞體系建造的帶單人獄室的監(jiān)獄。馮塔納在1853年撰寫的文章《探訪柏林附近帶單人獄室的監(jiān)獄》(EinBesuchimZellengef?ngnisbeiBerlin)中描寫過它。在傷殘者大街附近還有近衛(wèi)軍與炮兵部隊的操練場?瓷先ヅc往常一樣:有軌馬車有軌馬車(Pferdebahnwagen)是1865年建造的柏林第一條、很長時間內(nèi)也是唯一的一條有軌馬車,從夏洛滕堡宮通往庫普弗爾溝(Kupfergraben)。每隔15分鐘發(fā)一班車。發(fā)出鈴鐺響,機械工人馮塔納在《漫游》(Wanderungen)、《哈維爾州》(Havelland)和《泰格爾》(Tegel)等作品中也描寫過“人口最多、或許也最有趣的柏林近郊……所謂的奧拉尼堡市郊(OranienburgVorstadt)”,它當(dāng)時“由許多車站和兵營、教堂和煉鐵廠組成”。馮塔納還在回其家鄉(xiāng)瑙伊魯賓的途中了解這個地區(qū)。馮塔納在1888年6月4日致信保爾?施倫泰爾(PaulSchlenther)時提到過“多愁善感的語言”和“自然特性的語言”。這個地區(qū)是這兩個語言特征得天獨厚的地方。然而,這個地區(qū)也指明了小說男主人公瓦爾德瑪爾在戰(zhàn)爭中身負重傷的命運。去吃午飯。誰要想發(fā)現(xiàn)點兒什么奇怪的地方,那么也只能發(fā)現(xiàn),98e號房子二層的窗戶——盡管還沒到復(fù)活節(jié)復(fù)活節(jié)(Ostern)是基督教慶祝耶穌基督復(fù)活的節(jié)日,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比如,2013年3月31日為復(fù)活星期日,4月1日為復(fù)活節(jié)星期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奇怪的地方還真被察覺了,住在斜對面的沙恩霍斯特大街拐角處的里爾申老太太自言自語地嘟噥著:“我真不知道,皮泰爾考又有什么突發(fā)奇想。可是,她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她的妹妹施蒂娜住在樓上波爾金家的小房間里,還拿著她的單獨的鑰匙。誰都沒發(fā)覺什么,瞧著吧,她也會和她姐姐恰恰是同樣的貨色。天啊,你看皮泰爾考站在那兒使勁兒干活的樣子!假如現(xiàn)在還是傍晚的話,可現(xiàn)在還是光天化日下的大中午,波爾基希和施瓦爾茨考本波爾基希(Borsig)是機械廠名字。自1837年以來,該機械廠在奧拉尼堡城門前生產(chǎn);施瓦爾茨考本(Schwarzkoppen)工廠區(qū)與傷殘者大街毗鄰。的機械工人們恰好沿路走過來。真的,就好像所有男人都得朝上看她似的,這真是個罪過和恥辱! 里爾申太太就這么自言自語地嘟噥著,盡管她的評價不太友好,可這些評價卻也不無道理,因為樓上窗臺上站著一個很有姿色的、黑皮膚的女人。她梳著漂亮賣俏的、整齊的大波浪頭,她把褲腿挽到膝蓋處,手里拿著一塊抹布,擦拭著一側(cè)的窗玻璃,為了更好地支撐自己,掌握平衡,她把左胳膊放在另一個橫梁上。她在干活過程中不時地停下來歇一歇,低頭看下面的馬路。馬路上,在有軌馬車軌道的另一側(cè),在中午炎炎烈日下,停著一個三輪的、幾乎可以說是漂亮的兒童車。兒童車里坐著一個從任何跡象上看都很犟的孩子,他非常具有貴族氣地穿著白色的精細網(wǎng)織衣服。孩子被交給一個十歲的小姑娘照看,小姑娘無論怎么哄勸那哭鬧的孩子都無濟于事,她無奈之下給那孩子一巴掌?删驮谶@一剎那,那膽敢采取這種教育方式的十歲小女孩兒膽怯地朝樓上窗戶看去,真的,這一切都被人從另一側(cè)看得清清楚楚,那個漂亮的黑女人馬上用抹布向那個被逮住越權(quán)教育孩子的小姑娘表示威脅,因為她把“打和教育”看成完全是她自己的事。盡管離得遠,她似乎接下來還破口大罵,以表達憤怒。然而,這時,一個交情不錯的信使用手向上舉著一封信,示意他給她帶來點兒什么。她馬上心領(lǐng)神會,從窗臺跳到旁邊的椅子上,然后消失在房間的背景處。一分鐘后,她又回來,坐到光線好的地方,目的是更舒服地讀信?伤x的內(nèi)容似乎給她帶來的是惱火而不是喜悅,因為,她的額頭馬上生氣地蹙起幾道皺紋,她噘著嘴,嘲諷地說:“還是那么惡心。越來越別扭!钡⒉皇鞘裁词露奸L時間往心上去的人,所以,她手里還拿著那封信,她把身子探出窗外很大一截,用一種并非我們都城底層人特有的沙啞聲音,沖著馬路方向喊道:“奧爾加!” “到底什么事,媽媽?” “到底什么事,媽媽!傻丫頭!我叫你,你就過來,懂了嗎?” 一輛安裝著一個破舊的蒸汽鍋爐的載重汽車正轟鳴著、顫抖著開過來,阻止了她這道命令的立即執(zhí)行;還沒等這輛運貨車開過去,奧爾加就抓起童車的把手,橫穿馬路,飛奔向房子,一下子就躥進樓道。她在這兒把孩子從童車上抱下來。她先把童車放在樓下,然后走上樓梯,來到媽媽的房間。 她媽媽這時平靜下來,額頭的皺紋消失了。媽媽拉著奧爾加的手,用一種過分親密的語氣說話,通常人們只有在對待最私密的事情時才拿出這種過分的親密勁兒來:“奧爾加,那位伯伯今天又要來。他來得總不是時候。就好像他想惹我生氣似的。沒錯,他就是這樣。哎,也沒有別的辦法,謝天謝地,他八點鐘之前不會來。你現(xiàn)在去萬達家,告訴她,……哎,算了……你又不會點菜,點菜需要的時間太長,我 爾加。朝樓下瞥一眼正推著童車照看弟弟的女兒奧寡婦皮泰爾考正在樓上擦窗戶,她不時……還是給你寫張紙條吧!彼贿呎f著,就一邊這樣做了,寫張紙條。她們在門口說這番話。她從房門走到一張非常考究并且因此而與這幢房子不大相稱的洛可可風(fēng)格洛可可(Rokoko)是歐洲專制主義晚期的一種藝術(shù)風(fēng)格。它作為城市貴族的裝飾風(fēng)格在1730年左右產(chǎn)生于巴黎。它上承巴洛克,然后過渡到古典主義,這種古典主義在1750年左右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北部信奉新教的地區(qū)發(fā)展。洛可可風(fēng)格的主題是用貝殼和石子兒裝飾,內(nèi)飾上突出房間的明快和舒適!g者注的寫字臺旁。這張寫字臺上放著更加令人驚訝的皮制壓花公文包。這位還高挽起褲腿的女人在尋找一塊兒信紙。起初她還很平靜,但是,當(dāng)她在紅色信紙堆里找了三遍還什么都沒找到時,她又氣急敗壞,與往常一樣,她又遷怒于奧爾加:“你又把紙拿走剪娃娃了。” “不,媽媽,沒有,真的沒有;我可以向你發(fā)誓。” “哎,你就永遠發(fā)誓吧。你到底是否真的就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寫字的?” “有,我的寫字本。” 奧爾加飛快地跑進隔壁房間和后屋里,然后拿著一個藍色的筆記本回來。母親不假思索地立即撕下最后一頁。她在上面最后一行,用相當(dāng)快捷的方式,用潦草的字跡起草一封信。然后,她把這封信折疊兩次,再用郵票邊上空余的膠水條把這封折好的信的敞開處粘上,她總是習(xí)慣于把膠水最多的郵票膠水條從郵票聯(lián)上取下,她一邊忙活著一邊念叨著“比英國的橡皮膏要好使”,她最后囑咐女兒:“這樣吧,小奧爾加,F(xiàn)在,你到萬達萬達(Wanda)是人們根據(jù)一個柏林笑話起的名字。浪漫派戲劇家查哈里阿斯?維爾納(ZachriasWerner)在一個悲劇作品中描寫了傳說中薩爾瑪滕女王的命運。他在悲劇中形成了其愛情學(xué)說。萬達通過發(fā)誓而有義務(wù)僅僅屬于她的人民。因此,她拒絕她的戀人,她先應(yīng)他的請求殺了他,然后自己也尋了短見。萬達這個人物象征迷失的戀人。家,把這封信交給她。假如她不在,你就把信交給老施里希丁。但是,你不要把信給他的妻子,也別給弗羅拉,她總偷看信,她不必什么都知道。你在回來的路上到波爾燦寧家波爾燦寧是傷殘者大街上的一家甜食店。預(yù)定一塊蛋糕。” “什么樣的蛋糕?”奧爾加問,她的臉頓時容光煥發(fā)。 “要甜橙的……而你馬上支付蛋糕錢。等你交完錢后,你告訴他,蛋糕上不要添加任何東西,也不要加甜橙塊兒,它們只不過是珍珠與寶石……現(xiàn)在,你就去吧,快著點兒,等你回來時,你可以到對面的瑪爾扎恩店給自己買五芬妮的大麥糖豆!钡诙 奧爾加沒有遲疑,她走到后屋,去拿她紅黑格子的圍巾。它與她的一頂有些磨舊了的滌帶禮帽構(gòu)成她通常走在馬路上要戴的行頭。寡婦皮泰爾考自己則先把還在大哭不止的孩子放在一個裝飾得很雅致的帶頂蓋的搖籃里,往孩子嘴里塞一個奶瓶,然后向上走兩層臺階,到波爾金家,她的妹妹施蒂娜住在那個帶家具的房間里。 波爾金夫婦是日子過得不錯的人。他們其實根本沒有必要把所有帶家具的房間都租出去,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出于純粹的吝嗇,還是把所有帶家具的房間都租了出去,或者盡可能地出租,為的是讓他們自己能夠免費居住,或者,用波爾金太太的話說,就是“為了徒勞地身陷囹圄波爾金夫婦把其他房子出租后,自己居住環(huán)境就很擁擠,就像身居狹窄的牢房里一樣,所以,波爾金太太才這樣自我解嘲地說。——譯者注”。根據(jù)波爾金先生自己的說法,他是“地毯工廠主”(然而是最低慣例的工廠主)。在有意鄙視所有補色法則的情況下,他局限于把很窄的、幾乎還沒有手指寬的碎布條和稻草或者燈芯草編織在一起,然后把這種編織物當(dāng)成“波爾金地毯”出售。他每次談生意時都以這句話結(jié)尾:“您看,這種波爾金地毯從來都不會用廢的,假如一個地方被踩沒了,或者,如果帶滾動桌腿的餐桌上破了一個洞,我就會拿出幾個舊布條,然后再編上一些新布條,這樣,一切都準備完好了。您看,波爾金地毯就是如此。但是,假如斯密納爾羊毛地毯斯密納爾羊毛地毯(Smyrnaer)是來自東方的手編地毯的總稱,也指德國和歐洲的手編地毯。破個洞,那就沒有辦法,上帝都幫不了。”他在說這番話時,完全把自己看成一個歷史人物。 正如這段話中所體現(xiàn)的那樣,波爾金先生喜歡哲學(xué)思考,這個特征通過他所從事的第二職業(yè)得到非常明顯的強化。也就是說,如果有機會,在夜晚幾個小時內(nèi),他還是按小時計工資的臨時勤務(wù)員。由于他謹慎和靈巧,當(dāng)他在傷殘者大街和夏里特大街夏里特大街(Charitéstraβe)是通往普魯士國王1785年建立的夏里特醫(yī)院的那條路。之間這個城區(qū)出現(xiàn)時,他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波爾金太太在和皮泰爾考聊天時一再強調(diào)這一點:“您看,親愛的皮泰爾考,我丈夫是個正派的、有教養(yǎng)的人,因為我們自己是白手起家的,所以,他最懂得,并非每個人都該被轟走。您看,他也按照這個原則行事,例如,他根本就沒有把房子出租給猶豫不決、并且反復(fù)再三改主意的騷希倫夫婦。要是波爾金哪怕閃了一下腰,那我就不想活了。他在拿東西回家方面同樣彬彬有禮,很有教養(yǎng)。他是我丈夫,而我不得不說,他具有別人并不具備的某種精細和謙遜內(nèi)斂的品質(zhì)。是的,我必須聽任他這一點。他不止一百次地對我說過:‘艾米麗,今天我又為我的同事感到害羞來著。這當(dāng)然是因為那個來自夏里特大街的扁平足家伙。他居然忸怩作態(tài),而且絲毫不注意外表和體面,你相信嗎?哎,上帝保佑。他完全厚顏無恥地走開,仿佛在說:‘是的,先生們,那兒有紅葡萄酒,我把那酒帶回家了! 波爾金夫婦就是這樣的人。盡管他們的走廊門上安著一個門鈴,皮泰爾考還是敲旁邊的房門(按照她們的約定),這表示,來登門造訪就僅僅是出于“友誼”。不一會兒,波爾金太太就過來開門。 波爾金家這套住房只有三個房間,夫婦倆為享受一條走廊的優(yōu)先權(quán)而感到高興?蛇@走廊不比一張可折疊的賭桌大多少,而且,眼下它只有一個目的,即,指明引向它的三個房門,其中左側(cè)的那道門通向喪偶的私人秘書卡爾鮑姆女士的房間,中間那扇門通向波爾金夫婦自己的房間,右側(cè)的房門引向施蒂娜的房間。這個房間是這套住房中最好的,明亮而溫馨,可以俯瞰下面的馬路,而卡爾鮑姆只能借助庭院的照明燈照明;波爾金夫婦不得不借助傾斜的閣樓間的燈光,這道光就像在攝影工作室里一樣,從上向下照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