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瓦夫·米沃什,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以其無可匹敵的精確與優(yōu)雅,定義了他所屬時代的悲劇與美。他的詩歌,無論是描述他在波蘭度過的少年時代、戰(zhàn)亂中華沙的悲痛或對信仰的追尋,都令人嘖嘖稱奇、驚嘆不已,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平凡人生的個體性。詩歌對死亡、戰(zhàn)爭、愛與信念的探索扣人心弦,震動人心并令人為之深思低回——“在這片大地上存在過,其本身已遠非任何稱呼可以形容”!睹孜质苍娂穮R集詩人1931年至2001年間幾乎所有的詩作,分四卷呈現(xiàn)。 《凍結時期的詩篇(精)》收錄米沃什詩作56首,來自《凍結時期的詩篇》(1933)、《三個冬天》(1936)、《拯救》(1945)、《白晝之光》(1953)、《詩論》(1957)和《波庇爾王及其他》(1962)。多為長詩,既有色彩濃郁的抒情與描寫,也有激烈憤慨的嘲諷與批判。在此期間,米沃什見證了諸多歷史事件,寫下《菲奧里廣場》等名篇。 切斯瓦夫·米沃什,一九一一年生于立陶宛,二戰(zhàn)時參加了華沙的抵抗納粹的運動,戰(zhàn)后作為波蘭文化專員在紐約、華盛頓和巴黎工作。一九五一年出走巴黎,一九六〇年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是美國人文藝術學院會員之一。一九八〇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二〇〇四年去世。米沃什的詩歌注重內容和感受,廣闊而深邃地映射了二十世紀東歐、西歐和美國的動蕩歷史和命運。其主要著作除了詩歌外,還有《烏爾羅地》《路邊狗》《被禁錮的頭腦》等隨筆和思想性著作,被視為二十世紀東歐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