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艾略特,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三大小說家之一,與狄更斯和薩克萊齊名。本名叫“瑪麗·安·依文斯” 的喬治·艾略特,慣以深刻剖析平凡小人物之心理,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小說通常采用的心理分析創(chuàng)作方式。在平凡人物中發(fā)掘人性潛藏張力是其作品的基調,誠實地表現(xiàn)平凡事物更是她著作的依歸。艾略特年近40歲才開始寫作, 1859年,發(fā)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這部小說一年內再版了八次;1859年以后,她發(fā)表了兩部極為成功、最為著名之作《織工馬南傳》與《福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壇的地位,本書是對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倫理批評研究。 在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作家中,喬治·艾略特的影響和地位無疑是無人可以取代的。她的經歷奇特,其浪漫人生就仿佛是一部浪漫小說,能夠給人許多思考與啟示。書首要的特點在于作者采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展開研究。作者杜雋能夠抓住艾略特小說的重要特點,結合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出一系列重要學術問題展開討論,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解決具體的學術問題。她不僅提出艾略特小說中蘊藏的女性倫理、家庭倫理、政治倫理等重要學術問題,而且還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分析,給以正確的解說與闡釋,這既顯示出作者對艾略特小說的獨特理解,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她從作家的愛情婚姻道德觀以及道德理想與道德沖突方面解決艾略特小說中的思想復雜性,表現(xiàn)出她研究艾略特的獨特的學術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