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貧苦農(nóng)民因偷一塊面包而被判重刑,十九年后出獄時,他心中充滿了對這不公平社會的仇恨和強烈的報復心理。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愛心感化了他,從此他立志做好人行善事,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并同樣用愛心去感化他人。仁愛至上的人道主義精神貫穿全書的中心思想。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法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譽。雨果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創(chuàng)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合計達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chǎn)。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1830年,28歲的維克多·雨果開始奮筆疾書他的“命運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這部小說被譽為“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小說的杰作”和“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為他躋身法國以至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