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泉民所著的《移植與嬗變——西方合作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境遇》以思想史為研究取向,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自然也是思想史。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思想史”,并非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史,而是通過考察群體的觀點以及某種思想產品的緣起和社會影響,探討思想的相互關聯(lián)的結構、思想交流手段對思想產品的重要性等。 趙泉民所著的《移植與嬗變——西方合作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境遇》講述合作經濟學說及其經濟制度,奠基于西方的市場經濟社會和個人主義。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深入,特別是西方經濟學傳入,西方合作經濟學說也被視為一種“在經濟學中尋找”社會變遷“終極原因”的思潮而引入中國。而且,其與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民生主義相交融,終使合作經濟制度成為實現(xiàn)“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的一種工具而得以擴散。同時,在合作經濟制度本土化過程中,學界圍繞著合作事業(yè)推進路線和模式、合作社性質定位、合作社經營管理及合作金融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爭論!兑浦才c嬗變——西方合作經濟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境遇》中本質上而言,這些爭論的深層次原因不外乎西方的合作經濟理論及制度對中國社會的適用性問題。然事實上,從當時人們的合作經濟思想演化的內在邏輯來看,他們更多地是想把西方市民社會中既成的“模式”——合作經濟制度直接“嫁接”到中國的“鄉(xiāng)民社會”之上,這一“模式”缺少與之相應的制度運行環(huán)境,毋庸置疑造就了理論與社會現(xiàn)實及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終帶來的是合作經濟理念與“依附性”社會的二律背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