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謠叢書》共七冊,分別為:《清歡中的悲憫和憂傷》為文學評論自選集,分為"讀"、"觀"、"思"、"想"四個部分,既有作者對中國當代小說的整體分析與評價,也有作者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感悟與體會。《傳說的影子》為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關注當下農村生活,關注人物的精神世界與命運,展現了現代社會中人物的精神追求與在命運的抗爭!读髂辍窞橹卸唐≌f,這些作品描寫最普通的小人物,在生活深處幽微的那些角落,上演著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雜糧滋味》作者以"我"打工的境況為主線,用小說體,長篇敘事散文的形式,記錄被一刀切下來的縣級機關小官們在私企打工的眾生相,適應和不適應,或真或虛,種種情狀,滋味自有!睹廊藲w》為中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既有以呂梁山區(qū)為主的地域性抒寫,又有圍繞現代社會轉型期間人在都市里的漂泊感的現代描畫!稄墓枢l(xiāng)出發(fā)》為散文集,作者以心靈之筆的游走形式,呈現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該書鄉(xiāng)土氣息濃厚,表現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人在旅途、時光流逝的抒情,更表現了作家深切的人文關照和悲憫情懷!秷A夢》為散文集,分為"沉思父輩"、"世相觀察"、"個人記憶"三個部分,既有對歷史的沉思,對過去艱苦歲月的追憶,又有行走中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思考。 作者簡介: 馬明高,現任孝義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出版有《顫動與嘆息》、《尷尬之后是滄!返10余部著作。編創(chuàng)有《田野的風》《酸棗坡》等五部電視劇在央視和全國各大衛(wèi)視播出。 馬明高,現任孝義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出版有《顫動與嘆息》、《尷尬之后是滄桑》等10余部著作。編創(chuàng)有《田野的風》《酸棗坡》等五部電視劇在央視和全國各大衛(wèi)視播出。 韓思中,呂梁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著有《歌謠》《溫柔鄉(xiāng)》《毒日頭》等多部作品。作品多次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選載。曾獲《黃河》"雁門杯"首屆小說獎,第二屆、第五屆趙樹理文學獎等。 李心麗,山西省文學院第三屆、第四屆簽約作家,近年來在《當代》《中國作家》等刊物發(fā)表中短篇小說近百萬字,著有長篇小說《師范女生》,詩集《遠方來信》,中短篇小說集《棉花在棉被里盛開》。供職于離石區(qū)文聯。 常捍江,男,1958年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小說集《古代是兵寨》、《古道崖》、長篇小說《將軍逃逸》等。 李迎兵,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狼密碼》《雨中的奔跑》等多部長篇小說。《狼密碼》獲得《山西科技報》和搜狐首頁頻道的"2013年晉版好書推薦";《溫柔地帶》在《滇池》和《小說月報》合辦的"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隆重推出,并獲得《滇池》重獎。 李怡萍,現任孝義市文聯副主席,《孝義文藝》主編。有小說、散文、詩歌散見于《黃河》《草原》等刊物。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入選多種圖書選本。出版有小說集《白天不懂夜的黑》。 武躍征,現為山西騰躍建設工程監(jiān)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先后在《黃河》《火花》《呂梁文學》等刊物發(fā)表作品數十篇。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散文學會會員,呂梁市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交城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離石區(qū)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 目錄: 《清歡中的悲憫和憂傷》 第一輯:讀 誠實、低調與謙卑的寫作 --讀呂新小說《白楊木的春天》 死魂靈們講人間故事:呼喚對人的尊重 --兼從世界文學與先鋒文學的視閾中看余華的《第七天》 脫韁的狂奔與直露的焦灼 --讀閻連科的《炸裂志》 就差庫切般的徹心徹骨的痛苦與憂傷 --寧肯《三個三重奏》與庫切《兇年紀事》比較 人的生存困境與剩余的文學性 --讀2010年-2012年度趙樹理文學獎中篇小說獲獎作品有感 呂梁與世界的媒介抒寫 --呂梁中短篇小說論綱《清歡中的悲憫和憂傷》 第一輯:讀 誠實、低調與謙卑的寫作 --讀呂新小說《白楊木的春天》 死魂靈們講人間故事:呼喚對人的尊重 --兼從世界文學與先鋒文學的視閾中看余華的《第七天》 脫韁的狂奔與直露的焦灼 --讀閻連科的《炸裂志》 就差庫切般的徹心徹骨的痛苦與憂傷 --寧肯《三個三重奏》與庫切《兇年紀事》比較 人的生存困境與剩余的文學性 --讀2010年-2012年度趙樹理文學獎中篇小說獲獎作品有感 呂梁與世界的媒介抒寫 --呂梁中短篇小說論綱 精神困境:政治化與物欲化對人的奴役 --從小說《謀殺》《壽星》看常捍江創(chuàng)作的轉型 以民間的維度呈現人生真面目 --讀韓思中長篇小說《死去活來》 大情懷:女性主義的視界與精神 --讀梁靜《交叉小經:游于蒙昧與清醒之間》 日常生活問題與剩余的文學性 --讀李心麗近期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有感 溫柔的憐憫與同情的苦惱 --讀李怡萍小說集《白天不懂夜的黑》 詞畫生輝覽河山 --讀梁大智的《晉風詞韻》有感 溫靜的姿態(tài) --讀侯燕近期詩歌札記 對愛情、財富與夢想的迷失與追求 --重讀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苔絲》和《簡o愛》 懷抱佛心、柔情和浪漫 --漫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 從生活與人的內里寫起 --由韓思中的小說論"后趙樹理寫作" 地域性、世界性與人的疼痛感 --讀田文海長篇小說《三十里桃花流水》 超然達觀寫人生 --也談《圍城》 溫暖的情懷 --讀楊郁興散文隨筆集《情懷》 "女權主義"在消費時代的尷尬境遇 --讀梁靜中篇小說《末路天堂》 生命在追問中堅忍 --讀冬子長篇小說《憂郁》 清正、傳奇、悲壯的崇高感 --談裴梅琴長篇小說《廉頗》的美學風格 第二輯:觀 人心回歸的緩慢與愛情的曠遠 --觀張藝謀電影新作《歸來》有感 全球化視野中的鄉(xiāng)鎮(zhèn)困境與賈樟柯的電影 家、傳統(tǒng)文化與叛逆精神 --電影《闕里人家》解讀 《大明宮詞》的質詢、唯美及其尷尬 重要的不是謳歌,而是吶喊 --小說《抉擇》及電影《生死抉擇》引出的思考 呂梁標本:光與影的生動敘事 --呂梁影視文學發(fā)展概述 轉型時代人的變異:人性開始發(fā)爛發(fā)臭 --看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2o青木時代》 接地氣、真誠與愛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jié)"群星獎"戲劇門類復賽作品觀感 身無媚骨袖有清風 --張興武及其書法藝術印象 第三輯:思 平面化,過度闡釋與平淡破碎 --讀70后作家的八部長篇小說有感 追問生命的靈魂 --長篇小說《顫動與嘆息》創(chuàng)作談及其他 永遠的憂傷 --新生代作家李迎兵小說論 觸摸、洞察與批判 --新生代作家韓思中小說論 愛是什么樣的感覺 詩哺育心靈,豐富心靈 --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通信 自審o前瞻o超越 --山西省新生代創(chuàng)作討論會綜述兼論他們的創(chuàng)作 現實處境、審視缺失與尋求突破 --山西省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研討會綜述 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良知與愛 --在市場經濟與現代傳媒時代的語境中論趙樹理的價值 文學的邊緣化與文學邊緣的我 非典型化:當代小說的一個重要趨變 --兼論典型論的產生及其發(fā)展演變 "文氣"與現代小說語言 反專制:中國傳統(tǒng)作家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 --試論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的主題 生態(tài)危機本質上是文化危機 SARS:改變了我們對自己與世界的看法 --"非典"時期的"典型"思考 第四輯:想 曖昧的文壇與我們的激情遭遇 時代、生活及精神問題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禮長 擦拭那些被世相蒙蔽的事物 --《黑夜里,我睜大眼睛》自序 寫作是什么 魯迅與我的冥想 我們與文學,與寫作 --小說集《尷尬之后是滄!纷孕 走進馬烽們的精神世界 《呂梁英雄傳》與呂梁 《郭潤芝剪紙》序 代后記:清歡 《傳說的影子》 與歌手吳有有打官司 嫌犯在逃 傳說的影子 美穴地 討債去 兒女婚嫁 結果 感覺生命 介紹個老婆給你吧 掙掙扎扎 《流年》 片上 與房子無關 幼年的海鷗 你該怎樣做女人 流年 鐘小美 再婚 黑名單 并不遙遠的往事 都市女人 浮云 來喝杯咖啡 歲月 有愛來過 由此及彼 《雜糧滋味》 序 江湖行走 后記 《美人歸》 蘇夏 美人歸 花神 剩女洪蘋果 暗香 飛越電影院 接過爺爺的槍 美麗的事業(yè)(電視小說) 懸浮的影子 我愛北京 我們都是外星人 滾雷 你為誰狂 溫柔地帶 后記一:北京奔跑 后記二:童年記憶,一個作家精神鏡像的黑白底片 《從故鄉(xiāng)出發(fā)》 母親的仁巖 想念一座村莊 母親的仁巖情 從故鄉(xiāng)出發(fā) 老院 土炕 再美的夢,也載不動我的鄉(xiāng)愁 麥苗 秋日低語 父親的孝義 滿目綠色勝溪湖 父親的孝義緣 父親的花園 文化游覽宮游記 別讓民間藝術漸行漸遠 孝義之戀 沉默在時光里的物件 曹溪河的綠 人在旅途 感受磧口 行吟千年 老爺山廟會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 游蒼兒會 柳林黃河風情游 柏洼美景賞不夠 千年的葉子不枯萎 --記十二連城 龐泉溝漂流記 走進歷史的街道 走進后溝 和風麗日綿山行 永遠的路遙 沙湖 鳳凰一夢,千年不醒 時光淌過 鞭炮的聲音 對話孤墳 坐看牽?椗 月光下的鄉(xiāng)愁 國慶絮語 文學與愛的心路歷程 惦念讀書和寫作 天南地北一線牽 文學的陽光,燦爛了我的夢想 有心為善 尊貴 勿忘國恥 民族的骨氣 人間真情 陪著您,慢慢地變老 聽伯伯講過去的故事 母親看病 懷念公爹 逐漸老去 心祭 天津記憶 跨越半個世紀的握手 后記:在孤獨中守望 《圓夢》 序:戰(zhàn)爭與人性 --讀《圓夢》 第一輯:九天昌運沉思父輩 命運 昌運何日開 韓國之旅 我是七千名歸國志士的兒子 好一個赤膽忠心的老人 父親的那些陳年往事 遠去的老兵 第二輯:耿耿星河世相觀察 走進臺灣 堵車現象 官車行 誠信無敵 青春無悔 南方見聞 劉縣長教子 朝鮮紀行 第三輯:躍馬征程個人記憶 真誠 --我的成長經歷 水清木華清華園 七夕書懷 遲戴的紅領巾 梅花·雪花·桃花 久違了,天河 幾回賞月 清明節(jié)隨筆 蚊帳趣談 童年趣事 那個割豬菜的孩子 村夫切肉 春天里的那些鳥事 五個泥人兒 后記 前言代序言:一個縣城文人的生活方式 我所在的這個城市,名為"市",其實是一個縣級市。中國更多的城市是縣城,包括一些地級市,都有強烈的根深蒂固的縣城文化特征?h城畢竟不同于大都市和省城,有著 代序言:一個縣城文人的生活方式 我所在的這個城市,名為"市",其實是一個縣級市。中國更多的城市是縣城,包括一些地級市,都有強烈的根深蒂固的縣城文化特征?h城畢竟不同于大都市和省城,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與群體心理。縣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人與人七拐八彎的都能攀上親戚或熟知的關系,但每一種科技藝術文化門類卻不像大都市或省城能形成一個"界"或"圈子",僅僅有一些人或個別人,甚至連個交流探討的對象都難找。漸漸地,這些搞科技藝術文化的人就被大家看作"另類"、"怪異"或"不正常"。我經常在想:在縣城如何做一個文化人。或者說,在縣城里,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就既能讓大眾看作"正常",又能保持文化人獨有的特質,不至于"泯然眾人也"。 首先,要自然而簡單的生活,過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自然地生活,就是過"正常"的生活。與"正常"相對立的就是"不正常"。"不正常"有兩種:一種為文化人孤芳自賞或自命清高或自以為是的"不正常"。人們常說搞藝術的大都是頭發(fā)長、胡子長或大光頭,或者說搞藝術的思維跟一般人不一樣,與人相處難,不合群,總之是"另類"、"怪異"。另一種就是縣城暴發(fā)戶常見的那種"富貴病":貪財貪物貪吃貪喝求豪華,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工作和學習,而是為了吃喝玩樂,本末倒置,追求金錢和財富的最大化,追求"感覺第一"的消費主義,追求"老子天下第一"的精英主義,人變成"工具",不停息地追求著新的刺激、利益,或新的消遣、歷險和歡樂,而使心靈充滿了倉促和粗疏,甚有了抑郁癥或過勞癥。這兩種生活都不是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活,應該是從容舒卷、淡定清雅的生活。正如宋人程顥寫的一首詩:"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簡單的生活就是過一種簡樸的日子。"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樸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我認為,過多的財富、名望或官位,對人來說都是無用的、反人性的。貪圖過美國式的現代化生活,都是不人道的,反自然的。我認為:資本主義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反人性反人道的悲劇性文明。因為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和最大化的利潤,必然導致人們看誰賺得錢多,看誰利潤高,必然導致資源枯竭、山河破碎、氣候異常和地震天變,最后人類自我毀滅。過簡樸的生活,就是過一種能滿足人正常工作生活的物質生活,從而讓精力充沛、心靈安頓,使人不至于變成被利潤和效率日夜追趕的瘋狗,而是優(yōu)雅地生活著,"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優(yōu)雅的生活,就是聽命于自我心靈的生活。人活一輩子不能貪得太多,想得太多,讓心里快活,生歡喜心,就是沒白活。 其次,要多讀些書,過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梭羅說:"書本是世界的珍寶,世代與國家最優(yōu)良的遺產。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合適地放在每一間茅屋的書架上。"工作之余,早晚之時,順手拿過來讀讀這些書。這樣的時光是多么的愜意而優(yōu)雅。"閑時細論文章事,靜處慢品工夫茶"。但是,現在的人很少有書架了,家家大客廳里最顯眼的就是電視,而且是巨無霸式的大屏幕,甚至臥室里都是電視,懶得再去讀書了。身處這樣一個資訊的時代和讀圖的時代,人們懶得再看文字,只想通過圖像一目了然,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但信息和知識不等于智慧。信息豐盛,知識擴張,并沒有使人變得聰明,反而使人變得沒有耐心,依賴性強而思考力下降,人越來越冷漠麻木而感受力粗糙。資訊必須通過強烈的色彩與音樂刺激,不然我們很少去理會。人的心靈已堅硬,不再能夠從心靈的內部對某些東西、對某些文字傳達出來的訊息有真正的感動。所以說:上網和看電視不能等同于讀書。再者,翻翻報紙,看看書也不等于讀書。因為瀏覽不等于閱讀。上網、看電視和瀏覽書報,只能獲取信息和知識,卻得不到智慧。只有靜下心來,細細地讀書,與那些國籍不同、時代不同的著作者對話交流,才能借取到別人的智慧,涵養(yǎng)出自己寬闊的視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最長你也活不過百歲,不可能活上兩輩子。而在這有限的一輩子里,讀書就是一種能夠讓你體驗兩輩子、三輩子甚至十輩子以上無限生命的最佳途徑。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種人生,每部書都是一個人用一輩子時光獲得的思想精華的濃縮,尤其是那些人類的經典著作,它們永遠是我們的精神養(yǎng)老院。 再次,要多寫些東西,過一種有思想的生活。現在的人應酬多,飯局多,吃吃喝喝,泡腳洗頭,桑拿按摩,一天又一天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去了。縣城更是如此,人找人,幾乎天天有要辦的事。這種生活很可怕,會使人變得慵懶而虛妄,缺乏思考和反省的能力。只有那種有思想的生活,才是一種飽滿而清瘦、自然而干凈的健康生活。知識分子應該具有一種精神能力,這種精神能力就是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就是用"和痛苦憂患相關"的"深入的體會、深至的愛",去換取經驗中"生命的分量",用一己切膚之痛去驗證外在經驗,刺穿任何名詞拜物教和語言符號的空殼,從而抵達活潑潑的現實世界。所以要多寫些文章,清掃自己的心靈,整理自己的思想。傅青主在《家訓》中說:"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岳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我認為:寫作是一種與日常庸俗瑣碎生活的斗爭,與現實生活的斗爭。每一個人都與世俗生活或現實世界有一種緊張關系,不然人為什么會苦悶、痛苦甚至生病,而寫作就是與這種強烈的緊張關系做堅決的斗爭。寫作就是這種斗爭結果的真實記錄。我們通過寫作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緩解自己與現實的緊張,從而記錄下自己在這個漫長的內心搏斗過程中,作為一個個體生命在這個時代的生活供詞和精神供詞。 在縣城里,我小心謹慎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文章,個人和事業(yè)也有些發(fā)展,但是仍在不停地追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難道這就算真的不虛度此生了嗎?"追問著,也生活著。疲倦著,也前行著。清晰的目的地不知在哪里,也不知到哪兒找。倒是一個古老的故事總讓我的心靈有些安慰:一個善良的人經常做好事,但卻得不到好報,多年來默默無聞,一貧如洗。而那些經常作惡多端的人卻得到了財富萬貫、位至高官。這個人很不服氣,于是去找上帝說理。他一件件陳述了他所做的各種好事,希望討個公道,得到獎賞。上帝沉默良久,卻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讓你做個好人,這就是對你最大的獎賞。正是這個故事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給了我繼續(xù)做一個縣城文人的信心和勇氣。 馬明高 2014年3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