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文學事業(yè)已經(jīng)走過了六十年的歷程。在這六十年間,中篇小說所取得的成就無疑是令人矚目的。中篇小說可以說是和新中國的文學事業(yè)一起成長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是1949年10月在《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劉白羽的《火光在前》,此后,孫犁的《鐵木前傳》、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作品也都曾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不過,中篇小說的真正崛起還是在改革開放后的新時期,而它在新時期崛起的內(nèi)在根據(jù)則在于它的文體特點適應(yīng)了當時社會思潮和文學形勢的需要。 中篇小說在新時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它文體的最基本特點:比長篇小說短、比短篇小說長,內(nèi)容含量適中。新時期伊始,對在長達十年之久的時間里被剝奪了寫作權(quán)、發(fā)表權(quán)的中國作家來說,中篇小說的這一文體特點正好適應(yīng)了他們急于傾訴的心理需求和文學需求。長篇小說是結(jié)構(gòu)的藝術(shù),它規(guī)模宏大,人物眾多,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藝術(shù)構(gòu)思過程和創(chuàng)作過程,難以滿足作家在短時間里出作品的需求。短篇小說是剪裁的藝術(shù),它剪裁生活的橫斷面,以靈巧取勝,概括社會生活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制,難以包容作家們在十年浩劫中積攢下的太多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感受。而中篇小說由于容量適中,恰恰適應(yīng)了當時中國作家厚積薄發(fā)的創(chuàng)作需求。比短篇小說長,使得它可以容納一定數(shù)量的情節(jié)和人物,表現(xiàn)一定時間長度的社會歷史生活;比長篇小說短,又使得它無須在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和才力。正是由于中篇小說這一文體上的優(yōu)勢,所以它一經(jīng)崛起就顯示了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目錄: 前言 鐵木前傳/孫犁 天云山傳奇/魯彥周 那五琊友梅 美食家/陸文夫 棋王/阿城 小鮑莊/王安憶 黑氏/賈平凹 紅高粱/莫言 麥秸垛/鐵凝 妻妾成群/蘇童 風景/方方 煩惱人生/池莉 祖墳/葉廣芩 父親是個兵/鄧一光前言 鐵木前傳/孫犁 天云山傳奇/魯彥周 那五琊友梅 美食家/陸文夫 棋王/阿城 小鮑莊/王安憶 黑氏/賈平凹 紅高粱/莫言 麥秸垛/鐵凝 妻妾成群/蘇童 風景/方方 煩惱人生/池莉 祖墳/葉廣芩 父親是個兵/鄧一光 玉米/畢飛宇 松鴉為什么鳴叫/陳應(yīng)松 師兄的透鏡/曉航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腿子建 心愛的樹/蔣韻 最慢的是活著/喬葉鐵木前傳 孫犁 一 在人們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是在農(nóng)村里長大的,那時候,農(nóng)村里的物質(zhì)生活是窮苦的,文化生活是貧乏的,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一次大戲,一年中間,也許聽不到一次到村里來賣藝的鑼鼓聲音。于是,除去村外的田野、墳堆、破窯和柳桿子地,孩子們就沒有多少可以留戀的地方了。 在誰家院里,丁丁當當?shù)母徛曇,吸引了他們。他們成群結(jié)隊跑了進去,那一家正在請一位木匠打造新車,或是安裝門戶,在院子里放著一條長長的板凳,板凳的一頭,突出一截木楔,木匠把要刨平的木材,放在上面,然后彎著腰,那像綢條一樣的木花,就在他那不斷推進的刨子上面飛卷出來,落到板凳下面。孩子們跑了過去,剛撿到手,就被監(jiān)工的主人吆喝跑了: “小孩子們,滾出去玩! 然而那咝咝的聲音,多么引誘人!木匠的手藝,多么可愛!還有升在墻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來熬鰾膠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剝噼剝的聲音,也實在使人難以割舍。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冬天開始,這堆好火,就更可愛了。 在這個場合里,是終于不得不難過地走開的。讓那可愛的斧鑿聲音,響到墻外來吧;讓那熊熊的火光,永遠在眼前閃爍吧。在童年的時候,常常就有這樣一個可笑的想法:我們家什么時候也能叫一個木匠來做活呢?當孩子們回到家里,在吃晚飯的時候,把這個愿望向父親提出來,父親生氣了: “你們家叫木匠?咱家?guī)纵呑咏胁黄鹉窘,假如你這小子有福分,就從你這兒開辦吧。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東那里學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鑿子打交道了。” 黎老東是這個村莊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個子,黃胡須,臉上有些麻子?磥,很少有給黎老東當徒弟的可能。因為孩子們知道,黎老東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都不是木匠。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也是整天背看柴筐下地撿豆秸。 但是,希望是永遠存在的,歡樂的機會,也總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會有丁丁當當?shù)穆曇艉鸵粻t熊熊的火了。這丁丁當當?shù)穆曇簦爜砀切蹓,那一爐火看來更是旺盛,真是多遠也聽得見,多遠也看得見。∵@是傅老剛的鐵匠爐,又來到村里了。 他們每年總是要來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結(jié)窠的燕子一樣,他們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來。麥收和秋忙就要開始了,鐮刀和鋤頭要加鋼,小鎬也要加鋼,他們還要給農(nóng)民們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他們一來,人們就把那些要修理的東西和自備的破鐵碎鋼拿來了。 傅老剛被人們叫做“掌作的99他有五十歲年紀了,他的瘦干的臉就像他那左手握著的火鉗,右手掄著的鐵錘,還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鐵砧的顏色一樣。他那短短的連鬢的胡須,就像是鐵銹。他上身不穿衣服,腰下系一條油布圍裙,這圍裙,長年被火星沖擊,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像蜂巢。在他那腳面上,綁著兩張破襪片,也是為了防御那在錘打熱鐵的時候迸射出來的火花。 傅老剛是有徒弟的。他有兩個徒弟,大徒弟掄大錘,蘸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風箱和做飯。小徒弟的臉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著頭,一只腳穩(wěn)重地向前伸站,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呼呼響動的大風箱。孩子們圍在旁邊,對他這種傲岸的勞動的姿態(tài),由衷地表示了深深的仰慕之情。 “喂!”當師父從爐灶里撤出燒煉得通紅的鐵器,他就輕輕地關(guān)照孩子們,孩子們一哄就散開了,隨著丁當?shù)腻N打聲,那四濺的鐵花,在他們的身后飛舞著。 如果不是父親母親來叫,孩子們是會一直在這里觀賞的,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來。是看到把一只門吊兒打好嗎?是看到把一個套環(huán)兒接上嗎?童年!在默默的注視里,你們想念的,究竟是一種什么境界? 鐵匠們每年要在這個村莊里工作一個多月。他們是早起晚睡的,早晨,人們還躺在被窩里的時候,就昕到大街上的大小鐵錘的聲音了;天黑很久。他們爐灶里的火還在燃燒著。夜晚,他們睡在爐灶的邊旁,沒有席棚,也沒有帳幕。只有連綿陰雨的天氣,他們才收拾起小車爐灶,到一個人家去。 他們經(jīng)常的下處,是木匠黎老東家。黎老東家里很窮,老婆死了,留下六個孩子。前些年,他曾經(jīng)下個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學生意,把其余的幾個,分別托靠給親朋,自己背上手藝箱子,下了關(guān)東。在那遙遠的異鄉(xiāng),他只是開了開眼界,受了很多苦楚,結(jié)果還是空著手兒回來了;貋硪院,他拉扯著幾個孩子住在人家的一個閑院里,日子過得越發(fā)艱難了。 黎老東是好交朋友的,又出過外,知道出門的難處。他和傅老剛的交情是深厚的,他不稱呼傅老剛“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剛”他總稱呼“親家”。 下雨天,鐵匠爐就搬到他的院里來。鐵匠們在一大間破碾棚里工作著。為了答謝“親家”的好意,傅老剛每年總是抽時間給黎老東打整打整他那木作工具。該加鋼的加鋼,該磨刃的磨刃,這種幫助也是有酬答的,黎老東閑暇的日子,也就無代價地替鐵匠們換換錘把,修修風箱。 “親家”是叫得很熟了,但是,誰也不知道這“親家”的準確的含義。究竟是黎老東的哪一個兒子認傅老剛為干爹了呢,還是兩個人定成了兒女親家? “親家,親家,你們到底是干親家,還是濕親家?”人們有時候這樣探問著。 “干的吧?”黎老東是個好說好笑的人,“我有六個兒子,親家,你要哪一個叫你干爹都行! “濕的也行哩!”輕易不說笑的傅老剛也笑起來,“我家里是有個妞兒的! 但是,每當他說到妞兒的時候,他那臉色就像剛剛燒紅的鐵,在冷水桶里猛丁一蘸,立刻就變得陰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兒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帶來吧。”晚上,黎老東和傅老剛在碾棚里對坐著抽煙,傅老剛一直不說話,黎老東找了這樣一個話題。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只有這樣一把鑰匙,才能通開老朋友的緊緊封閉著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內(nèi)心的痛苦流瀉出來。 “那就又多一個人吃飯,”傅老剛低著頭說,“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腳! “你看我,”黎老東忍住眼里的淚說,“六個! 這種談話很是知心,可是很難繼續(xù)。因為,雖然誰都有為朋友解決困難的熱心,但是誰也知道,實際上真是無能為力。就連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陡然的了。 這時候,黎老東最小的兒子,名字叫六兒的,來叫父親睡覺。傅老剛抬起頭來,望著他說: “我看,你這幾個孩子,就算六兒長得最精神,心眼兒也最靈。” “我希望你將來收他做個徒弟哩!”黎老東把六兒拉到懷里說,“我那小侄女兒,也有他這么大?” “六兒今年幾歲了?”傅老剛問。 “九歲!绷鶅鹤约夯卮。 “我那女兒也是九歲!备道蟿傉f,“她比你要矮一頭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二 第二年頭麥熟,傅老剛真的從老家把女兒帶來了。他在小車的一邊,給女兒安置了一個座位。這座位當然很小,小孩子用右手緊把住小車的上裝,把腳盤起來,側(cè)著身子坐在墊好的一小塊破褥上。他們在路上走了五六天,住了幾次小店,吃了很多塵土。然而女孩子是很高興的,她可以跟父親,這唯一的親人,長住在一起,對她來說是最幸福的了。 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東家。黎老東是很高興,招呼左鄰右舍的女孩子們來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兒呀?”那些女孩子們問她。 “我叫九兒!毙】腿嘶卮。 “你姐妹九個?”女孩子們問。 “就我一個哩!毙】腿苏f。 “那你為什么叫九兒?”女孩子們奇怪了,“在我們這里,誰是老幾就叫幾兒,比如六兒,他就是老六! “這是我娘活著的時候,給我起的名兒。”小客人難過地說,“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啊!迸⒆觽兠靼琢耍澳敲,你們那里還興留小辮兒嗎?” “唔!毙】腿撕π吡耍p在她那獨根大辮上的繩兒,紅得多么耀眼呀! 和女孩子們玩了幾天,和六兒也就熟了。九兒看出,六兒和她很親近,就像兩個人的父親在一起時表現(xiàn)得那樣。傅老剛活兒忙,女孩子跟在身邊不方便,他打夜作,給六兒和九兒每人打了一把拾柴的小鎬兒,黎老東給他們拾掇上鎬柄,白天就打發(fā)他們到野外去。六兒背著紅荊條大筐,提著小鎬兒,揚長走在前頭,九兒背一個較小的筐子,緊跟在后面,走到很遠很遠的野地里去。 六兒不喜歡在村邊村沿拾柴,他總是愿意到人們不常到、好像是他一個人發(fā)現(xiàn)的新地方去?墒,走出這樣遠,他并不好好地工作,他總是把時間浪費在路上。他忽然轟起一個窠卵兒鳥,那種鳥兒貼著地皮飛,飛不遠又落下,好像引逗人似的,六兒趕了一程又一程。有時候,他又追趕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兒,他總以為這是可以追上的,結(jié)果每次都失敗了。 “我們趕緊拾柴吧!本艃簞窀娴卣f。 “忙什么?”六兒說,“天黑拾滿一筐回去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