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的文學(xué)、美學(xué)思想,精義迭出。他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及傳統(tǒng)的概念,又自然地融入了一些叔本華的文學(xué)理論,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論結(jié)構(gòu)和豐富內(nèi)容的“境界”說,向來極受學(xué)術(shù)界重視。 本書不光完整收錄了64則王國維《人間詞話》原稿,在附錄中還收錄了未刊稿和刪稿,同時列舉了一些常用詞牌和規(guī)則,以供學(xué)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德楨,后更名國維,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后更為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王國維出身于書香門弟,從小受到傳統(tǒng)的教育。然而他不喜歡科舉時文,參加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學(xué)者。他在文學(xué)、美學(xué)、史學(xué)、古文字學(xué)領(lǐng)域的成就極為卓著。王國維在苦悶和憂憤中度過了自己悲劇性的一生。學(xué)術(shù)不能使他得到解說,而詩人般的靈魂終于使他對所生存的世界失去了信心。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的一紙遺書,自沉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目錄: 序(俞平伯) 人間詞話 附錄 附錄一人間詞話未刊稿 附錄二人間詞話刪稿 附錄三常用詞牌簡編王氏之所謂“境界”,并不指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潛意識中的主題和情意,而是指“作品本身所呈現(xiàn)的一種富于興發(fā)感動之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由此而言,只有偉大的作家,才能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世界!~嘉瑩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2)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4)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注釋 (1)《蝶戀花》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2)《踏莎行?霧失樓臺》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3)《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穎亭留別》元好問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tài)本閑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譯文 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边@是有我之境!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薄昂ㄥeF穑坐B悠悠下。”這是無我之境!坝形抑场保鑼懙木拔锒紟в凶约旱闹饔^感情色彩;“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古人寫詞,寫有我之境的詞人多,但杰出之士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意愿,獨樹一幟地寫出無我之境。 賞析 王國維在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個重要的概念。 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都是有我之境。第一句像是詞人在與花兒對話,眼中流著淚問花兒,但花兒卻一聲不語,落英繽紛,隨秋千而去;第二句詞人孤獨地待在寒冷的屋里,窗外夕陽西下,傳來了杜鵑“不如歸去”的鳴叫,勾起了詞人說不盡的思念。這兩句詞都明顯帶著詞人的主觀感情色彩,能夠從詞句中讀出詞人的傷心和孤獨。正如王國維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好問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則又是另一番景象。讀到這兩句,并不能讀出詩人在寫這兩句詩時的心情,只看到了一片美麗而又超脫的景象,當我們在這景象里慢慢品味之時,仿佛能夠從中找到一點線索,卻依然很模糊,讓人回味無窮。達到“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王國維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睘楹喂湃藢懺~多“有我之境”呢?其一,詞本身就是抒情的文體,文人們借詩、詞抒發(fā)各自的情懷,或嘆懷才不遇,或感世態(tài)炎涼,或抨擊時政,或是離愁別緒,無不充滿了自己的性情。其二,無論是在詩、詞還是曲中,“無我之境”要達到“以物觀物”的境界,需要人生的豁達與釋然,才能物我兩忘,自然比“有我之境”更難達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