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張勝友常常出任一些大型電視政論片的總撰稿,片子播出后總是反響極佳,每每獲獎或被收入大中學生閱讀教材中。本書所輯即為其中最有影響的一些作品。讀這些文字,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程的一幕幕又重現(xiàn)眼前,深圳速度、浦東模式、東莞傳奇、閩商風采……每一部作品均是以局部特區(qū)為切入點,點面交相輻射,以開闊視野和歷史眼光,全景式追溯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與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全方位解讀全球背景下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歷史抉擇,既有深刻的思想論述,又頗具人文色彩,情感濃烈,大氣磅礴,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張勝友,1948年生,福建永定人,中共黨員。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編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任《光明日報》主任記者、作品版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期刊協(xié)會副會長,F(xiàn)為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中國作協(xié)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xié)會副理事長。 1972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出版《破冰之旅》《穿越歷史隧道的中國》《行走的中國》《世紀回聲》等報告文學集16部;撰寫《十年潮》《歷史的抉擇——鄧小平南巡》《讓浦東告訴世界》《風帆起珠江》《閩商》《風從大海來》等電影、電視政論片36部。榮獲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冰心散文獎、電視星光獎、最佳紀錄片獎等20多項國家級大獎。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學語文教材及翻譯成多種外文版本。被評為“新中國60年百名優(yōu)秀出版人物”及“2010當代中國十大杰出人物”。 目錄: 序中國改革的時代影像——論張勝友的報告文學與影視政論片創(chuàng)作/簡彪 十年潮 歷史的抉擇——鄧小平南巡 海南,中國大特區(qū) 讓浦東告訴世界 石獅之謎 風帆起珠江——獻給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東莞:城市傳奇 風從大海來——獻給廈門特區(qū)建設30年 中國平潭島 閩商 附錄張勝友:但開風氣不為師/苗凱十年潮 序 這是一個久遠而深邃的夢—— 人類自從步入文明時代的第一天起,世界各民族就共同執(zhí)著地追求昌盛、繁榮、民主、自由、發(fā)達、富強…… 故宮,這座宮殿巍峨,形制嚴整,左右鋪陳,前后延伸,大小建筑物尊卑有序的紫禁城,既象征著5000年文明的輝煌,又象征著5000年文明的衰敗。 古往今來,生生滅滅,中華民族曾撞響多少命運的晨鐘! 推開厚重的歷史之門,人們似可聽見金戈鐵馬的呼嘯——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李自成揮戈挺進北京…… 林則徐虎門銷煙…… 洪秀全飲恨金陵…… 嚴復譯《天演論》……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共圖戊戌變法……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毛澤東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鄧小平暢游北戴河…… 一個蒼勁的畫外音:“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改革開放,就沒有出路!” 第一集歷史的選擇 這位被美國著名傳記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稱作“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在那個狂躁迷亂的年代,當他一圈又一圈地踱步在江西省新建縣這座小城的土坪上時,也許便開始了對未來歲月的深沉思索。 歷史注定要他擔當起中國這場偉大社會變革的總設計師角色…… 1980年,當華夏民族還拖著沉重的尾巴,蹣跚地邁動它的腳步,他就明白無誤地指出:“實行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jié)是場徹底革命! 1984年10月10日,他在會見聯(lián)邦德國總理科爾時說:“我們把改革當做第二次革命! 1985年3月28日,在與來訪的日本自民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會晤時,他又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他進一步堅定地說:“我們必須這樣做,盡管有風險! 然而,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 時間上溯26年,那場席卷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大地、震撼全球的史無前例的“革命”——早已成為歷史煙塵了。 時至今日,40歲以上的人們回首往事,仍痛感人生曾經(jīng)歷過一次可怕的夢魘;而現(xiàn)今的年輕人,則會覺得父兄輩們當年的舉措不可理喻,以為那是一部20世紀60年代的“天方夜譚”。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中國人確確實實曾在這種政治氛圍下苦挨了漫長的10個年頭。 整整10年,全球正刮起一股“科技革命”的颶風,第三產業(yè)經(jīng)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中國的這場“革命”,經(jīng)濟學家測算損失了5000個億。 倘若說文化大革命有什么特殊“貢獻”的話,就是把一切推到極端之后,終于使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大徹大悟—— 當經(jīng)歷了狂熱、癡迷、磨難、痛苦、困惑、希望、疲憊、抗爭,直至靈魂睜開眼睛的人們匯聚在天安門廣場,淚水、怒火與熱血一齊噴涌; 當噩夢醒來提蟹沽酒敲鑼打鼓慶賀又一次解放的游行大軍穿越北京長安大街; 當數(shù)萬觀眾、運動員如醉如狂地起立歡呼,向首次出現(xiàn)在首都體育館看臺上的久違了的鄧小平致意; 中國人才驀然驚悟:原來準備走進一個房間,最終卻走進了另一個房間! 自己把自己的鍋碗瓢盆全砸碎了。 一片饑餓、焦渴、困惑的土地。 出路在哪里? 曙光在哪里? 希望在哪里? 歷史長河,正是在一個舊秩序覆滅與新秩序誕生的空白地帶,悄悄地異常迅猛地不可阻遏地選擇突破口…… 中國人作過多少次選擇? 在這個星球上,也許沒有比中華民族更期待發(fā)展、向往強盛的了! 中國——這個曾經(jīng)雄視千古、令四海稱臣的東方大帝國,她的衰敗只是近代的事。直至19世紀中葉,中國還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產品生產大國,工業(yè)產品占到全世界的19.7%,僅僅稍遜于英倫三島上那個號稱“日不落國”19.9%的世界產品占有率,在全球位居第二。 百年離亂,百年屈辱,百年抗爭。 自從1840年英國的“遠征軍”駕著20艘炮艦轟開清王朝閉鎖的國門,隨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發(fā)動了大小數(shù)百次侵略戰(zhàn)爭,強加給中國人民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協(xié)定和治外法權條款;掠去戰(zhàn)爭賠款和其他款項高達1000億兩白銀;僅僅“庚子賠款”一項就掏空了清室12年的財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