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新文學批評文庫叢書: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


作者:張新穎     整理日期:2014-08-16 01:18:18

本書主要分為作家評論和當前文學現(xiàn)象批評兩部分,主要考察史鐵生、王安憶、莫言、余華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以及當前有代表性的文學和文化現(xiàn)象,試圖以之來透視二十一世紀中國當代文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進而思考不斷變化著的文學問題。
  作者簡介:
  張新穎,1967年生,山東招遠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光華人文基金杰出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2002年任韓國釜山大學交換教授,2006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講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等多種獎項。主要出版有:現(xiàn)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意識》、《沈從文精讀》、《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沈從文的后半生》等;當代文學批評著作《棲居與游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隨筆《讀書這么好的事》、《迷戀記》、《此生》、《有情》等。
  目錄:
  代自序
  朝向批評可能有的豐富和復雜——“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獲獎演說/1
  第一輯莫言/1
  從短篇看莫言——“自由”敘述的精神、傳統(tǒng)和生活世界/2
  人人都在什么力量的支配下——讀莫言《生死疲勞》札記/11
  第二輯王安憶/17
  一物之通,生機處處——王安憶《天香》的幾個層次/18
  《天香》里的“蓮”——王安憶小說的起與收,時間和歷史/28
  堅硬的河岸流動的水——《紀實與虛構》和王安憶寫作的理想/34
  “我們”的敘事——王安憶在九十年代后半期的寫作/44
  第三輯張煒/51
  行將失傳的方言和它的世界——從這個角度看張煒《丑行或浪漫》/52代自序 
  朝向批評可能有的豐富和復雜——“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獲獎演說/1
  第一輯 莫言/ 1
  從短篇看莫言——“自由”敘述的精神、傳統(tǒng)和生活世界/ 2
  人人都在什么力量的支配下——讀莫言《生死疲勞》札記/ 11
  第二輯 王安憶/ 17
  一物之通,生機處處——王安憶《天香》的幾個層次/18
  《天香》里的“蓮”——王安憶小說的起與收,時間和歷史/28
  堅硬的河岸流動的水——《紀實與虛構》和王安憶寫作的理想/34
  “我們”的敘事——王安憶在九十年代后半期的寫作/44
  第三輯 張煒/ 51
  行將失傳的方言和它的世界——從這個角度看張煒《丑行或浪漫》/52
  十年前一個讀者的反應——為新版《九月寓言》拼合舊文/70
  第四輯 史鐵生/ 87
  以心為底——史鐵生的文學和他的讀者/88
  消失的談話——紀念史鐵生/93
  平常心與非常心——史鐵生論/96
  第五輯 漫談/ 105
  知道我是誰——漫談魏微的小說/106
  如果文學不是“上升”的藝術,而是“下降”的藝術——談林白《婦女閑聊錄》/117
  這樣的文學對生活世界有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從遲子建的小說《草原》談起/121
  埋在時間下面的水滴,飄在水上的燈/125
  販夫走卒的精神生活/127
  《南京安魂曲》的克制和樸實/129
  從生存的實感經驗中生成文學/134
  第六輯 回響/ 137
  重返八十年代:先鋒小說和文學的青春/138
  困難的寫作——述論九十年代的詩人散文/155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的“現(xiàn)代記憶”——《新世紀十年小說系列記憶卷》編選序言/167
  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tǒng)的回響——《活著》《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tǒng)的不同部分的對話/173
  第七輯 解詩/ 191
  瓶與水,風旗與把不住的事體——馮至《十四行集》第二十七首新解/192
  海子的一首詩和一個決定/202
  路翎晚年的“心臟”/209
  第八輯 實感/ 223
  說出我要說的話/224
  文學不是意見,生活也不是/226
  無能的力量——期望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通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228
  回過頭來,回到實感經驗之中/231
  諧謔式的語調和時代性的精神分裂/233
  





上一本:中國新文學批評文庫叢書:從實感經驗出發(fā) 下一本:欲讀書結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新文學批評文庫叢書: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的作者是張新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