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喻一“晚”字,是說作者在編寫《桑榆集》時已年近九十。另喻“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作者四十歲時,被劃為“右派”,遂被山東大譬逐出,置于蘭州大學(xué),終老于斯。幸遇英明領(lǐng)導(dǎo),不僅活了下來,還能教書、讀書、寫書,總算還有收獲。因作者早年曾投身革命,故一輩子向往改變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的社會理想,至死不變。書中“言志”部分有生動的體現(xiàn)。作者系著名的史學(xué)大師,他在學(xué)術(shù)研究中的心得、體會和貢獻(xiàn)亦在書中有清晰的表述。作者一生歷經(jīng)坎坷,故書中又有一些篇章記述了那些難忘的人和事。特別是作者生性耿介,說話率直,故文如其人,zui為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