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最后一班地鐵


作者:聶爾     整理日期:2018-11-10 13:47:25


  從根本上說,自由是個體的自由,我們說的政治自由,其實也都在于賦予并維護個人的自由。在西歐,自由是一個近代的概念,在中國則是五四時代的概念。只有到了五四,中國文學才有了新的觀念,新的主題,新的形式和風格。其中,散文的成就尤為突出!缎虑嗄辍肥组_“隨感錄”專欄,所載散文已大異于《論語》、朱子之類的語錄體,而帶有尼采的風味了。為向古文家示威,一代作家各自實驗“娓語體”,于是有了蒙田武、培根式、蘭姆式。至于那些人道的、同情或鼓動的、禮贊勞工神圣的文字,那些諷刺的、憤怒的、對抗權力的文字,顯然為故家的文苑所蔑有。他們在打倒偶像、個性解放的歷史罅縫間盡量地表現(xiàn)自己、施展自己,在五四以后的頭十年里,就產(chǎn)生了一批個性各異的經(jīng)典性文本,創(chuàng)造力的爆發(fā)是驚人的。
創(chuàng)造是自由的創(chuàng)造。任何有創(chuàng)造力的事物,都是通過對現(xiàn)存軌范的反叛和破壞以顯示其蓬勃的生命的。文學也如此。如果作品失去了個性,作者是不存在的;如果整個時代的文學是均等的,雷同的,沒有沖突也沒有變化可言的話,那么,即使隊伍十分宏大,一樣可以視同無物。沒有自由的文學,禁錮的文學,其命運注定是萎頓的,凝滯的,惟見墓室般的死氣沉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以及四十年代的“解放區(qū)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格局。但是,無庸諱言,這其中包括對政治目的性以及工農題材的至上主義的強調,相應的對語言風格的規(guī)定等等,由于制度性措施的介入,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損害了作家的藝術個性。及至文革時期,事情有了惡性的發(fā)展,致使數(shù)億人民只有一個作家八個戲,幾乎消滅了散文。三十年過后,危機依然存在,zui大的威脅是語言的不純。散文語言是自由的,個性化的,由于來自生命的叢莽深處,帶有幾分神秘與朦朧是可能的;又因為流經(jīng)心靈,所以會形成一定的調式,有一種氣息,一種調子,一種意味涵蘊其中。即從這所謂“文學的diyi要素”而言,五四散文也是具有范式的意義的。然而,當代散文寫作使用的語言,則普遍是宣傳的、流行的、大眾的、簡易的、乏味的語言,是多次政治運動沖蕩過后留下的,而又失去應有的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修復的語言,是缺乏豐富個性和人性潤澤的語言,剛性的語言,布滿沙礫的語言。要建設一代散文,必先恢復精神的自由,具體一點說,必先從拯救文學化、人性化、個性化的語言開始。凈化語言,這是zui根本的工作,也是zui艱難的工作。





上一本:唐詩品匯研究 下一本:孔慶東看北大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最后一班地鐵的作者是聶爾,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