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文字的城邦:飲風樓讀書記第二卷


作者:祝勇     整理日期:2016-07-28 10:12:31

作者廣聞博記、涉獵甚廣,而本書則是作者獨辟蹊徑、精心挑選的個人書單,既剖析他人,也解析自己。對文本深入淺出的解讀和分析,帶給讀者一場紙上的華麗冒險。本書讀來趣味盎然,又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是一場精神的盛會與冒險。 
本書簡介:
  《文字的城邦》是著名作家祝勇的一部散文結集力作,寫作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差不多有20年。因此,作者自己說,編這本書是一次喚醒,或者一次漫長的回聲。20年前的文字落在紙上,今日又重新檢視。我們常說,寫作是一種冒險,那是因為我們將自己的年華、生命投入其中,很可能毫無意義,血本無歸。相比之下,閱讀則要輕松和幸福得多。作者說,他曾不止一次地希望自己能夠放下手中的筆,去作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是,反過來想,閱讀同樣具有冒險性,如同卡爾維諾在《寒冬夜行人》里所寫的,在萬千書海中選擇一本書,那也是一種偶然,那份偶然里,都包含著種種不可預測的際遇。沒有人知道,出發(fā)之后,自己會走出多遠,抵達什么地方。
  作者簡介:
  祝勇,作家、學者、紀錄片工作者,藝術學博士,現(xiàn)供職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學客座教授。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歷史研究,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全國青聯(lián)第十屆委員。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舊宮殿》《血朝廷》《故宮的風花雪月》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等多種選本。獲第一、二屆郭沫若散文獎,第九屆十月文學獎,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擔任紀錄片《辛亥》《歷史的拐點》等總撰稿,先后榮獲第21屆中國電視星光獎,第25、26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紀錄片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十佳紀錄片獎,香港無線電視臺臺慶典禮最具欣賞價值大獎,與《舌尖上的中國》并列獲得第18屆中國紀錄片年度特別作品獎。
  目錄:
  第一輯一些人物
  出走與歸來
  被歪曲的巴金
  智慧的痛苦
  存在的代價
  答袁良駿先生書
  從英雄話語到話語英雄
  ——“文革”中的劉心武
  平靜的言說,不平靜的回響
  禁欲時期的愛情
  第二輯一些隨筆
  蒼涼的回眸
  解讀歷史的另一種方法
  穿越的可能性第一輯 一些人物出走與歸來被歪曲的巴金智慧的痛苦存在的代價答袁良駿先生書從英雄話語到話語英雄——“文革”中的劉心武平靜的言說,不平靜的回響禁欲時期的愛情 第二輯 一些隨筆蒼涼的回眸解讀歷史的另一種方法穿越的可能性榮譽光環(huán)下的陰影你有權保持沉默疼痛與快感《紅色娘子軍》:對苦難的美化 哈維爾與昆德拉沉入與潛出小說中的對話碎片時代的學術我與上海文藝出版社我寫《故宮的風花雪月》 第三輯 一些訪談以筆為泉,以文潤魂尋找自己的話語方式——答張英問閱讀的冒險歷程——答《大連日報》記者問中國作家:誰能跨過世紀門檻——答《羊城晚報》記者問故宮是我畢生的寫作資源——答《中華讀書報》記者問小說家就是魔法師——《血朝廷》三人談《辛亥年》的歷史回聲——答《文學報》記者問歷史不是與現(xiàn)實無關的廢墟——關于《辛亥年》的對話一百年前的抉擇與一百年后的態(tài)度 ——答《中國青年》記者問棱鏡中的歷史——歷史影像與歷史寫作三人談所有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后,都藏著一個歷史的入口——答《北京晚報》記者問我想生活在每一個朝代——答《大連新商報》記者問文學的故宮——追憶《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是一個與歷史相遇的地方——答《深圳晚報》記者問對中國古建筑的精神分析——答深圳《晶報》記者問我的小宇宙——《中國國家天文》名人微訪談 第四輯 一些序言《知識分子應該干什么》序《重讀大師》序《改寫記憶》自序《你有權保持沉默》自序《絕境的地圖》自序《北京記憶》序《生門》序《人跡霜語錄》序前言序言評論自序一場共同的冒險一本書中收選的篇目,大多是從以往出版過的集子里抽出來的,只有少數(shù)篇目,如談論劉心武的“文革”寫作那篇,還有一些對話、答記者問,是新補進的,從未收入過其他集子。那幾本舊集子包括:《禁欲時期的愛情》(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你有權保持沉默》(大象出版社,2001年)、《給墮落一個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大師的傷口》(海豚出版社,2012年)等,寫作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差不多有20年。因此,編這本書是一次喚醒,或者一次漫長的回聲。20年前的文字落在紙上,今日重新檢視,我竟然是自己的讀者。20年中,文字一點點擺脫幼稚粗陋,從這本書里都看得出痕跡。盡管編訂《祝勇作品系列》時,我本著去粗取精的精神,試圖對從前的粗淺文字盡可能地消贓滅跡,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程,每一段文字,都是那歷程的一部分。我們每每以“現(xiàn)在”的目光回望“過去”,實際上“現(xiàn)在”也在不斷地消失,變成“過去”的一部分。生命的過程,就是將無數(shù)個“現(xiàn)在”變成“過去”的過程,或者說,所謂的“過去”,是由無數(shù)個曾經的“現(xiàn)在”組成的。誰能知道,20年后,我又如何看待今日的文字呢?這樣想著,自己就對自己多了幾分遷就和“寬容”,少了幾分悔其少作的惋惜。二我們常說,寫作是一種冒險,那是因為我們將自己的年華、生命投入其中,很可能毫無意義,血本無歸。相比之下,閱讀則要輕松和幸福得多。我不止一次地希望自己能夠放下手中的筆,去做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是,閱讀同樣具有冒險性,如同卡爾維諾在《寒冬夜行人》里所寫的,在萬千書海中選擇一本書,那也是一種偶然,那份偶然里,都包含著種種不可預測的際遇。沒有人知道,出發(fā)之后,自己會走出多遠,抵達什么地方。我想起八年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旁聽白先勇先生開設的昆曲課,看那些黑人女生輕扭腰肢、舞動水袖,真讓我產生恍惚感。我記得當時有位教師說,白先勇先生把種子撒下去,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結出什么果子——那些幽幽咽咽的唱腔、裊裊娜娜的身段,在文化生態(tài)迥異的土地上發(fā)酵之后,有朝一日會演變成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就像一本書,在穿越漫長的時間和空間之后和一個人遭遇,進入他的內心,它就不再是原來的那本書了——它已經脫離了作者,變成閱讀者的一部分,變成他的道路和命運。書會在不知不覺之中修改、甚至掌控一個人的命運,對此,那本書或許毫不知情。每個人的寫作史,都包含著他的私人閱讀史;每個人的寫作冒險,也都包含著他在閱讀上的歷險。每個人在精神上的來路——是荒僻小徑還是金光大道,都能從他的個人書單中,辨識出端倪。三因此,這本書可以被稱作一部閱讀之書。閱讀別人,也是閱讀自己。因為這本書中談論的20世紀知識分子,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另外一個自己,因為我們讀他們的書長大,他們就已經化成了我們的血肉和細胞,甚至長成了我們的某一個器官,決定著我們的趣味、欲望和內分泌。以此來看這本書中涉及的知識分子,比如出走的魯迅、歸來的沈從文、被歪曲的巴金、迷失的舒蕪、“文革”中的劉心武,我們就會明白,他們也是攜帶著各自的閱讀史進入寫作的。就在前不久,同劉心武先生見面,我還與他談到了“文革”后期的文學作品(如黎汝清的《萬山紅遍》)對他“文革”寫作的影響,這些影響后來又發(fā)生了反向的作用,才有了《班主任》。于是,在個人閱讀史之外,我看到了一個更浩大的閱讀史,那是一場由無數(shù)人參與的共同冒險,一場不動聲色、又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這些時間不同、空間各異的人們通過閱讀彼此聯(lián)系、互動、糾纏、滲透,成為他人的一部分,同時也讓他人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因為閱讀,每個人都不再是單純的自己,或者說,“自己”這個詞,在閱讀領域根本就不存在,盡管我們愿意把那個經過了重新建構的人,仍舊稱作“自己”。于是,在這本書編校完成的時刻,我發(fā)現(xiàn)了閱讀的秘密,即:每個人“自己”都有意無意尋找著“他者”,通過“他者”重新建構著自己。一個人要成為他自己,必須要從別人的頭上飛越。無論他是否寫作,但是只要他扭亮臺燈,掀動書頁,他就已經開始了一場遠行,并成為整個閱讀鏈條上的一部分。閱讀從來都不是個人事件,就像寫作一樣,我在本書中談及的那些文化人物,即是證明。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閼汇儲婀版稊锔跨瑝閼虫垝绗呮潪鏂ょ礉鐠囧嘲浜曟穱鈩冨閹诲繐褰告稉瀣潡娴滃瞼娣惍锟�
閸忚櫕鏁為崗顑跨船閸欏皝鈧粌鍩嗛梽顫姛妫f瑢鈧拷,娑旓箑寮哥亸鍡欑舶閹劌鍨庢禍顐f拱娑旓负鈧拷
閼汇儰绗呮潪钘夊竾缂傗晛瀵橀張澶婄槕閻緤绱濋崥灞剧壉閹殿偆鐖滈崗铏暈閿涘苯娲栨径宥佲偓婊喰掗崢瀣槕閻讲鈧繂宓嗛崣顖樷偓锟�

上一本:被重置的人生 下一本:淘書路上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文字的城邦:飲風樓讀書記第二卷的作者是祝勇,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