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名家名作·小說家的散文:寬闊的臺階


作者:劉心武     整理日期:2016-07-24 20:22:35

★小說家劉心武精選散文集!镉4次獲得“中國zui美的書”稱號的設(shè)計師制作,32開精裝,典雅精巧,世界大師的繪畫做封面圖!镄≌f家的散文——zui不虛妄的文字zui不做作的性情zui不雕琢的思想zui不掩飾的本色★“小說家的散文”叢書,打開另一扇窗,呈現(xiàn)小說家的本色。在散文里,小說家是藏不住的。他們把自己和盤托出,與zui真實的靈魂照面。 文壇風云的變幻聚散,名家大腕的風采神韻,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世相百態(tài)。在這里,劉心武向我們敞開了心扉。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劉心武與當代文壇著名作家諸如冰心、茅盾、孫犁、王小波等名家大家的往來交集,也可以看到普通百姓的平凡人生,從而領(lǐng)悟到劉心武創(chuàng)作的秘密。
  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fā)軔作。長篇小說《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陸續(x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錄制播出《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節(jié)目共計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劉心武續(xù)紅樓夢》,引發(fā)國內(nèi)新的《紅樓夢》熱。2012年出版《劉心武文存》40卷,收入自1958年至2010年全部公開刊發(fā)過的文字。除小說與《紅樓夢》研究外,還從事建筑評論和散文隨筆寫作。2012年出版《劉心武評點〈金瓶梅〉》。2014年推出新的長篇小說《飄窗》。
  目錄:
  第一輯
  難忘的一杯酒
  默默想音容
  珍珠為什么閃光
  宗璞大姐啖飯圖
  維熙老哥乒乓圖
  李黎小妹飲酒圖
  鏡前邵燕祥
  福斯特戒酒
  從憂郁中升華
  奇香縹緲
  轉(zhuǎn)過屏風
  青春的眉眼
  醉眼不蒙眬
  王子的舞步第一輯難忘的一杯酒默默想音容珍珠為什么閃光宗璞大姐啖飯圖維熙老哥乒乓圖李黎小妹飲酒圖鏡前邵燕祥福斯特戒酒從憂郁中升華奇香縹緲轉(zhuǎn)過屏風青春的眉眼醉眼不蒙眬王子的舞步吳導(dǎo)有佳片登山何必非極頂優(yōu)雅的白綢圍巾直來直去靜氣浸人蕭紅的神秘魅力端木先生的眼神馬季拿我抖包袱謝晉仙逝令我憬梅蘭芳之謎何處在涌泉?望藕尋荷丁玲復(fù)出du家見聞錄雷加擂了我一拳唯癡迷者能解味元旦論災(zāi)為哪般?杜宣欠我一杯咖啡王小波,晚上能來喝酒嗎? 第二輯八渣兒雨巷歌聲坐在門檻上的送煤工淡黃的銀杏冬日看海人藤蘿花餅王府喉撣換季詩健康攜夢人惜別老羅野薄荷從抖腿到凝神刺青農(nóng)民工香檳玫瑰悼念一個不相識的人住女生宿舍的男士村友三兒的哥青嶺美容牙套山草壯悠悠頭上走三魂徐勝馬利芳竹排嫂叉車叔雄雞哥——盤盤聽故事之病房女——盤盤聽故事之二野馬脊——盤盤聽故事之三手捻陀螺寬闊的臺階 后記難忘的一杯酒 我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教我讀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后來我當了中學語文教師,又教我的學生讀《多收了三五斗》。再后來我娶妻生子,不知不覺中兒子高過了我的頭,上到中學,有一天我見兒子在燈下認真地預(yù)習課文,便問他語文老師要教他們哪一課了,他告訴我:“《多收了三五斗》。”這其實還算不了什么,我的母親,我兒子的奶奶,今年已經(jīng)八十四歲了,她就幾次對我和她的孫子說:“中學時代讀過的課文,一輩子也難忘。我就總記得讀過葉紹鈞的《低能兒》。”葉圣老就這樣用他的文學乳汁哺育著跨越半個世紀的三代人。 我十年前登上文壇的時候,葉圣老早已是年過八十的文學老人了。見到冰心、巴金那樣的老前輩,我已覺得是面對著文學史的篇章,深覺自己的稚嫩,而冰心、巴金又都把圣老尊為自己的老師和引路人,所以對于圣老,我實在是只能仰望,自知無論年齡差異還是文學資歷而言,輩分都真是晚而又晚。 五年前的一天,《兒童文學》雜志召開編委會,葉圣老是編委,我也忝列編委,在差了好幾個輩分的圣老面前,我心中既滿溢尊重又不免拘束無措。會后的便宴上,我走近圣老身前敬他一杯酒,我沒想到他不僅立即認認真真地站起身來,立即認認真真地端起了他的那杯酒,并且立即認認真真地用長長的白白的壽星眉下的那雙眼睛望著我,還認認真真地對我說:“劉心武同志,您好。謝謝您。謝謝您。”最讓我感動的,是他不僅認認真真地同我碰杯,隨后還認認真真地仰脖喝下了他那杯酒,并認認真真地把喝干了的酒杯亮給我看,還認認真真地注視著我干掉我那杯酒,又認認真真地聽我多少有些慌亂有些局促有些言不達意有些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出的一些仰慕的話,直到我要離開他了,他才由葉至善同志扶著慢慢地坐下。 這真是永難忘懷的一杯酒?淘谖矣洃浿械,是一個終生認認真真謙恭待人的偉大人格。 那回的敬酒,葉至善同志自始至終隨他父親站立,并真誠地微笑著,自己卻并不舉杯。后來林斤瀾同志告訴我,葉家的老規(guī)矩就是那樣,只要是圣老的客人,無論多么年輕,都可同圣老平起平坐,但葉至善他們子女,往往是侍立在圣老旁邊,并不一定隨之落座。乍聽去,這規(guī)矩似乎舊了點兒,不甚可取。但我后來同葉至善同志有些交往后,就深感葉家的家風,凝聚著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德,而他們家中父母子女姊妹間的精神平等和心靈交流,卻又明顯地汲取了西方文明中的精華,F(xiàn)在圣老離我們而去,在我們對他的追懷紀念當中,我以為應(yīng)當加進對他那在中西文化大撞擊中所形成的人格和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研究,而具體入微地考察與分析一下葉家的家風,即葉家的文化品格,也許不失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藝術(shù)角度。  1988年2月28日  默默想音容 到杭州幾天了,不見“湖光瀲滟晴方好”,只覺“山色空蒙雨亦奇”。我在位于靈隱寺通向韜光寺山路旁的朱莊中寫了幾天稿子。四月一日下午,稿子告一段落,我打把傘,從靈隱寺順公路漫步到孤山,借觀賞春雨中的西湖美景,松弛一下繃緊的文思。到了西泠印社,且坐到茶榭中吃茶。忽然,我聽到隔座有游客說:“茅盾去世了……”我始而吃驚,繼而產(chǎn)生了一種“辟謠”的愿望,因為就在來杭州的前幾天,電影演員李仁堂同志來我家中,他還談起為在電影《子夜》中扮演吳蓀甫,不久前隨導(dǎo)演;⊥救グ萃┕那榫埃敃r攝影師還將談話情況收入了膠片,打算將來在正片前放映;據(jù)仁堂同志說,茅公雖然是抱病接見他們,但精神矍鑠,談笑自如……怎么會一下子就去世了呢? 我站了起來,真想過去同那位游客辯個究竟,但隨即想到,何不借份報紙翻翻?遂過去向賣茶的服務(wù)員借到了報紙,一看,報上所載的,已是黨中央恢復(fù)茅公黨籍的消息了!我在朱莊中閉門撰稿,一時沒有聽廣播、看報,竟至于未能及時得知茅公逝世的消息! 舉傘徘徊在西子湖畔,只覺那灰云,那細雨,那七葉樹上滴下的水珠,那斷橋前素白的桃花,都恰與我此時的心境相合。茅公啊,我只同您直接接觸過兩回,但您對我的關(guān)懷和扶植,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頭一回,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三日,在友誼賓館的小禮堂中。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召開了部分中長篇小說作者座談會,茅公蒞會講話。他在講話中對馮驥才等幾位青年作者的中篇提綱進行了具體的指點,當中談及我,并問身旁的嚴文井同志:“劉心武在吧?”我遂從座位起立,嚴文井同志告訴茅公:“就是他。”茅公注視著我,微微頷首,眼光中流露出對幼苗的愛護與期望。第二回,是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在新僑飯店頒發(fā)一九七九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狀時,茅公親手將獎狀遞到我的手中,并對我親切地微笑、熱誠地握手,那時的情景,如今宛在眼前! 去年,我見到了專門研究中國文學的中國血統(tǒng)的美籍學者時鐘雯。蒙她見告,她在訪問茅公時,談及中國當代文學狀況,茅公還關(guān)切地談到了我,希望我們這一輩的作者,能繼承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使中國的文學有一個大的發(fā)展。 茅公啊,我們這一輩文學后進,還來不及得到您更多的指點,您竟溘然長逝了!我們只有時時默默追想您的音容,把您的勉勵和期望當作動力,去努力地為人民寫作!  1981年4月10日寫于杭州  珍珠為什么閃光 ——記老前輩冰心母親對我說:“冰心的《寄小讀者》,我記得是一九二三年夏天,開始在《晨報副鐫》上刊出的。我從頭一篇‘追蹤’起,差不多篇篇都讀過……” 說這話的時候,她安坐在藤椅上,手里拿著一本冰心的《記事珠》,被細碎皺紋所包圍的雙眼里,閃著愉悅的光芒——她今年已經(jīng)七十多歲,是《寄小讀者》的第一代讀者,如今翻開《記事珠》,她發(fā)現(xiàn)里面選有十六段《寄小讀者》,她仍愿重讀…… 算起來,第一篇《寄小讀者》發(fā)表至今,恰是六十周年。從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六年,冰心共發(fā)給小讀者通訊二十九篇,篇幅不長,字數(shù)不多,但那真摯的情感、清麗的文筆,吸引、熏陶了千千萬萬的少男少女,他們從中得到的滋養(yǎng),歷半個世紀以上猶存。這二十九封為當時小讀者——如今大多成為祖父祖母,乃至成為曾祖父曾祖母了——而寫的通訊,今天的小讀者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特殊的魅力。不過,隨著時代的腳步,冰心后來又兩次提筆為新的小讀者寫新的通訊。一九二三年的冰心,是以大姐姐的口吻來寫通訊的;到一九五八年《再寄小讀者》時,她已經(jīng)是一個飽經(jīng)世事而童心猶存的阿姨,口吻有所變化;到一九七八年《三寄小讀者》時,她已是所有小讀者的當之無愧的冰心奶奶了,口吻便更見慈祥、摯愛。 翻閱著冰心六十年來所寫下的這些“寄小讀者”,我腦海里不禁浮現(xiàn)出法國畫家米勒的油畫《拾穗》:在收割過的大片原野上,兩個衣著樸素的農(nóng)婦彎下腰身,撿拾著麥田里遺落的麥穗。她們不因這工作的細瑣繁難而有所懈怠,在金色的夕陽中,她們深深地俯下身子、埋下頭,有一位農(nóng)婦還把另一只手握成拳頭,伸過去壓在勞累的脊背上,以減輕酸痛,她們就那么默默地、堅韌地拾取著被另一些人忽略掉的麥穗……冰心老前輩,難道不就是一位在文學田野上,以深沉的愛和堅韌的力,六十年如一日地為幾代小讀者拾取著金黃飽滿的精神麥穗的拾穗者嗎? 冰心老前輩啊,您為我們俯身拾穗那么多年,您的脊背不感到酸痛嗎?我們該用怎樣的慰安與祝福,才能報答您孜孜不倦的勞作與賜予? 在北京西郊一個僻靜的角落里,有一座廟堂式屋頂?shù)幕覙,冰心老前輩就住在那樓?nèi)的一個單元里。樓外有一些月季花圃,那是熱愛園藝的鄰居們開辟的——然而進到冰心家里,你總會看到插著鮮月季的花瓶,那散發(fā)出馥郁芳香的花朵,仿佛無言地告訴著你:鄰居們是多么尊重和熱愛這位生命不息、拾穗不止的老人。 自從1980年不慎摔倒一次,住院治療了一個時期以后,冰心便停止了所有的社會活動,基本上只在家中靜養(yǎng)。這對她原是很相宜的——想想看吧:她是世紀同齡人,我們這個世紀到了多少年,她便有多少歲。 在這期間,我曾前去拜訪過她幾次。她平易近人、輕松自然的作風,加深了我的敬佩之情。每次聆聽她親切和藹、娓娓不倦的談話,總覺得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的心,并且照亮了我的心靈通往她的“寄小讀者”及其他許多作品的那座橋。冰心這位不倦的拾穗人送到我們手里的麥穗,那粒粒麥子為什么都如同熠熠閃光的珍珠,永遠給予我們一種持久的溫馨與升華的力量,不就是因為她懇摯地引導(dǎo)著我們從熱愛腳下的故土、從熱愛周圍的親友鄰居開始,來培育我們的愛國之心和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嗎? 《寄小讀者》不僅開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之先,也是中國現(xiàn)代和當代散文園地中璀璨的珍珠。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寫的那篇通訊,最后一段文字是: 這回真不寫了,——父親記否我少時的一夜,黑暗里跑到山上的旗臺上去找父親,一星燈火里,我們在山上下彼此喚著。我一憶起,心中就充滿了愛感。如今是隔著我們摯愛的海洋呼喚著了!親愛的父親,再談罷,也許明天我又寫信給你! 每次讀到這段文字,我的想象力便馳騁起來,并且陷入一種莫可名狀的感動之中。我曾問過冰心老前輩:“您這段文字,純形象的描繪只有一句——‘一星燈火里,我們在山上下彼此喚著。’可不知為什么,我讀到這里,眼前總仿佛呈現(xiàn)出一組彩色寬銀幕的電影鏡頭,而且被一種純真的父女之情所深深打動。您是怎么使您的文字具有這種魅力的呢?” 她沒有立即回答我的問題,只是告訴我說: “那一天的事情,我記得很清楚。我往山上跑的時候,有一頭狼就跟在我身后,我一直沒有發(fā)覺。那時候他們海軍旗臺所在的那座山,沒有什么人煙,很荒的,所以山上有狼。父親迎著我下山,來接我。他看見了那只狼,就用手里的一塊石板去打那只狼,那只狼被他打跑了……他手里的那石板,是旗臺上用來記事的,用滑石可以在那黑色的石板上寫字……” 我問她:“這是多么生動的情景!您后來寫作時怎么不把這有狼跟在您身后、您父親用石板打狼的細節(jié),都寫進去呢?” 她笑了:“好像我在后來的通訊和《往事》當中,都略過了這個細節(jié)……” 她還是沒有明確地回答我的問題。我也便不再追問。我們的談話之所以輕松愉快,就是因為我們都并不強求對方一定給予自己什么。真愿意同所有人談話時都能這樣自然融洽。 但是,當我得到冰心老前輩為我編就的一本散文隨筆集《垂柳集》寫的序時,我以為我終于得到了回答。 我把那些散文隨筆交給她時,誠心誠意地說:“看得下去您就看,看不下去您就撂開?赐昴笇懶蚓蛯,不愿寫就別寫。” 她從頭至尾地看了。里面有的是一九六六年以前的剪報,小五號字印的,紙已發(fā)黃,鉛字也已經(jīng)模糊了,我懇請她就別看那種文章了,可是她說:“我看得見。”她連那些也看了。 她在《垂柳集》序中說,寫散文應(yīng)當是:“感情涌溢之頃,心中有什么,筆下就寫什么;話怎么說,字就怎么寫;有話即長,無話即短;思想感情發(fā)泄完了,文章也就寫完了……應(yīng)該都是最單純、最素樸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呼或感嘆,是一朵從清水里升起的‘天然去雕飾’的芙蓉。”她認為“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起來”的那種“粉妝玉琢,珠圍翠繞”的散文,不過是“鍍了金的蓮花”,“華燦而僵冷,沒有一點自然的生趣,只配做佛桌上的供品”。 我終于明白了,當她下筆寫到同父親山上山下迎面跑動相會的往事的時候,她并不是預(yù)先把所有細節(jié)羅列在一張?zhí)峋V紙上,寫時滿滿地移入文章,而是任感情驅(qū)使筆尖在紙上移動,“感情發(fā)泄完了,文章也就寫完了”。所以,她的作品才具有那樣一種最單純也最素樸的、真情迸發(fā)的永恒魅力! 冰心老前輩反對雕飾,并不是不講究文字,以《寄小讀者》而論,那遣詞造句的新穎流利、摹景傳情的準確生動,都是絕對的一流水平。 她的文字為何如此優(yōu)美?我以為靠的是平日的文化修養(yǎng),而不是一時的雕琢粉飾。 記得我十幾歲時寫散文,要寫梅花,便臨時翻查唐宋詩詞,把所有能找到的關(guān)于梅花的句子摘錄在一張紙上,又去查《植物辭典》《本草綱目》之類的書籍,把有關(guān)梅花的條目抄下來,然后便盡量把這些臨時查閱來的材料滿滿當當?shù)厝M文章,這樣寫出的文章,貌似有學問、有文采,其實寫完以后再問我某句詩詞系何人所寫,原系何題,我卻已經(jīng)說不清了——真是“華燦而僵冷”的東西。冰心的文章中常常引用詩詞典故,但她都是情之所至,隨手拈來,例如《寄小讀者》的第九篇,誰讀了不被感染呢——眼前的景,往昔的事,飄上腦際的詩句,涌上心頭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多么自然,多么真切,多么優(yōu)美! 二十世紀已經(jīng)進入了第八十三個春天,冰心老前輩這位世紀同齡人,正與最新的一代小讀者共享著一九八三年的新春,燕子一定正在她的檐下呢喃,柳絲一定正在她的窗外搖動,讓春風給她捎去千千萬萬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小讀者和正在成長的小讀者的祝福吧——祝她健康長壽,祝她的《寄小讀者》永遠像珍珠般閃閃發(fā)光,照亮一代又一代小讀者的心靈!          1982年11月30日,為1983年紀念 冰心《寄小讀者》發(fā)表六十周年而寫  宗璞大姐啖飯圖 南北兩位大姐近三十年來一直對我厚愛。南邊的子云大姐去年仙逝,北邊健在的宗璞大姐于我更加珍貴。宗璞大姐如今打來電話,總是第一句就直奔主題。比如:“你該把讀了《西征記》的印象告訴我。”我就馬上告訴她,起碼有三處我印象深刻。 一處,是有個角色叫哈察明,大有《紅樓夢》角色命名的意趣。《紅樓夢》里有叫詹光、單聘仁的清客,有叫卜世人的舅舅。哈察明,似乎此人對人與事考察得很分明,他那判斷卻像哈哈鏡,似是而非,極不靠譜。宗璞大姐電話那邊輕輕笑了一聲,顯然滿意于我的理解。小說里塑造了一位正人澹臺瑋。澹臺瑋義無反顧地參加了西征,與日寇短兵相接。在架設(shè)電話線的努力中,他中了日寇槍彈,被送到野戰(zhàn)醫(yī)院治療。醫(yī)生哈察明發(fā)現(xiàn)澹臺瑋是背部中彈,就四處散布流言蜚語,意思是只有逃兵才會背部中彈。澹臺瑋卻終于不幸捐軀。我覺得宗璞在敘事文本上處理得非常具有匠心。澹臺瑋究竟為什么會背部中彈?她在前面戰(zhàn)斗描寫里交代得非常詳盡。澹臺瑋當時和戰(zhàn)友一起冒著敵人炮火架設(shè)電話線,為了把已經(jīng)拋到街對面樹上的電話線固定好,澹臺瑋爬到樹上后不得不轉(zhuǎn)身進行操作,而就在那一刻他背上中了敵人槍彈。宗璞說,她常常想到世上有這樣一種人,如哈察明,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其判斷常是南轅北轍。原因是總把別人想得太壞,只有自己好。這也是人性的一個方面吧。 另一處,是書里的孟靈己,也就是嵋,她在戰(zhàn)地醫(yī)院里,讀到一位不治身亡的女兵遺留的日記,感動不已。當嵋聽到中國軍隊在戰(zhàn)場終于實施了反攻時,高高舉起裹著那女兵日記的紙包,心里高喊:“反攻了!聽見嗎?”我讀到這里非常感動。我不是評論家,對作品的閱讀都屬于“私閱讀”,許多感受與私人因素有關(guān),因此往往赧于寫出。但與宗璞大姐溝通不必顧慮。我大哥劉心世早生宗璞三年,當年就是參加滇緬抗日遠征軍的熱血男兒。二哥劉心人比宗璞大姐長一歲,他常跟我說起那些歲月里我們父母親友的愛國熱情。作為普通的中國人,生活在重慶的我的父母親友們,當時真誠地擁護蔣介石領(lǐng)導(dǎo)的中國軍隊抗日,現(xiàn)在有人為汪精衛(wèi)辯護,但是那時在重慶海關(guān)工作的父親,卻自覺地否定汪的“和平救國”路線,主張武力救國。我正出生于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父親給我取名,“心”是排行,只有最后一個字可供明志,他就刻意選了個“武”字。后來把大哥送往遠征軍作戰(zhàn),他覺得那是養(yǎng)兒的責任,也是全家的光榮。父親那時編一份叫《關(guān)聲》的刊物,他把大哥的前線來信摘登在刊物上,吸引到海關(guān)以外的讀者。我家與宗璞家其實算得世交,我母親年輕的時候在馮家借住過。如果摳輩分,我應(yīng)該叫宗璞姑姑。宗璞說還是叫大姐好。我理解宗璞大姐在《西征記》里寫出的相當于我父母那一輩及我大哥、二哥和宗璞那一輩(她哥哥就是參加西征的一員),在那段時空里的那種情懷,就是對中國政府的武力抗日不僅堅決擁護,而且熱情投入!段髡饔洝防锾幹浅U鎸嵉哪菚r普通中國人的心脈。 有個中年人翻閱過《西征記》以后對我說,他覺得從《南渡記》《東藏記》到《西征記》,里面似乎沒有塑造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他說看過一些資料,當年的西南聯(lián)大,共產(chǎn)黨的活動其實還是很活躍的,特別到了《西征記》最后,寫到抗戰(zhàn)勝利后頭兩年,歷史的真實,應(yīng)該是共產(chǎn)黨的地下活動已經(jīng)開始浮出水面。我跟那中年人討論時替宗璞大姐解釋,就是寫這樣的小說只能從個人生命體驗出發(fā),而不能從概念出發(fā)。與宗璞大姐通電話時我轉(zhuǎn)達了那位讀者的意見。她對我替她的解釋沒有照單全收。她說,她寫的不是歷史書,是小說。“我也寫了共產(chǎn)黨員啊,名字叫蔚葑。不過不是光輝萬丈的共產(chǎn)黨員。”她接著說,這正是第四部《北歸記》面臨的一個難度。 我告訴她,《西征記》里對我第三個警動處,恰與這個議題有關(guān)。就是書里寫到抗戰(zhàn)勝利后曾有過規(guī)模不小的學生反蘇大游行。當時地下共產(chǎn)黨員是紛紛出動加以勸導(dǎo)阻止的,可是游行還是激昂地進行了,這又不能說成是國民黨反動派搞的陰謀。當時的學生看到關(guān)于蘇聯(lián)軍隊在東北占據(jù)鐵路港口并有諸多不良表現(xiàn)的報道,很氣憤,為什么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了,中國主權(quán)和普通民眾還會受到損害?上街游行的學生,那愛國情懷,是和參加遠征軍的激情相通的。二哥劉心人告訴我,普通的中國人,中國青年,中國學生,當年許多都是具有愛國熱情,卻并無意識形態(tài)崇拜,不懂政治更不明白什么路線斗爭的,當年那么多中國百姓盡管對蔣介石政府多有不滿,但對他1937年公開對日宣戰(zhàn),還是衷心擁戴的,1939年蘇聯(lián)和納粹德國還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共同侵犯波蘭,后來有史家分析,說那是斯大林的政治技巧,為的是爭取時間積蓄打擊納粹德國的力量,但你怎么能要求那時的普通中國老百姓懂得其中的玄機?蘇聯(lián)出兵東北的政治意義與一些官兵的具體丑行,普通中國百姓特別是青年學生當時不大懂得前者而被后者激怒,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又有什么可譴責可否定的呢?但是就有當年參加過那次游行的學生,在1949年以后被視為有政治污點。我對宗璞大姐說,你忠于認識忠于感受,在《西征記》里描下一筆,很好。 宗璞大姐說:“哎呀,頭又暈了。喜歡聽你說,可是堅持不了啦。你把你的讀后感寫出來啊。”我忙說:“今天就到這兒。你多保重!” 宗璞曾想要一幅圖畫,掛在飯廳里。畫面右上角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左下角畫一個小人,捧著大碗啖飯。她建議我畫,又說:“1982年那次跟馮牧一起去蘭州,你給我畫的像我一直留著。不過那張?zhí) ,F(xiàn)在我眼睛只能看大塊顏色粗粗線條,你要給我畫張大的!”其實她只是要我畫幅并非以她為主體的助餐漫畫,我卻理解成再畫一幅她的像,而且是啖飯圖。后來再通電話,她知道形成了美麗的誤會,高興地說:“那你就畫兩幅,我全要!” 大姐有命,怎能不從?啖飯,大姐出語有趣。大姐的《東藏記》《西征記》全都是口述的,雖然口授,仍是字斟句酌。所以還是自己的風格,有書卷氣,有些文句仍然相當古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是連比大姐小十四歲的我如今也常遇到的詰問。望七的我現(xiàn)在寫稍長些的文章就有干體力活的感覺。但宗璞大姐卻仍在堅持《野葫蘆引》四部曲最后一部《北歸記》的寫作,而且插空還會寫些其他文章,比如極富獨特見解情趣盎然的《采訪史湘云》。愿宗璞大姐每餐多啖,轉(zhuǎn)化為充沛能源,把創(chuàng)作延續(xù)下去,我和無數(shù)讀者一起,等著從《北歸記》里獲得更多觸動心靈的弦音哩。





上一本:世界喜歡頑強的姑娘 下一本:聲色記:最美漢字的情意與溫度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名家名作·小說家的散文:寬闊的臺階的作者是劉心武,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