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典4:西北紅軍征戰(zhàn)紀實》:西北紅軍包括陜西北部和陜西、甘肅邊界地區(qū)的工農紅軍。清澗起義首先揭開了西北地區(qū)武裝斗爭的序幕。隨后,相繼爆發(fā)了渭華、栒邑、兩當、靖遠、耀縣等數十次起義和兵暴,革命斗爭在荒涼的西北高原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西北紅軍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經過艱苦戰(zhàn)斗,開辟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繼而將陜甘邊和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后,全國僅存的一塊蘇維埃根據地,擔負起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的歷史重任。 《戰(zhàn)典4:西北紅軍征戰(zhàn)紀實》:清澗起義——在謝子長等人的領導下,*次在西北地區(qū)舉起了工農武裝斗爭的大旗,燃起了工農革命的烈焰。渭華起義——在劉志丹等人的領導下,爆發(fā)在敵人的心臟地區(qū),強烈地震撼了國民黨反動派在西北的統(tǒng)治基礎,是繼清澗起義后,在西北地區(qū)影響*的一次起義。兩當兵變——習仲勛等人領導的兩當兵變,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武裝兵變,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運用“比較完整的兵運工作”創(chuàng)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次武裝兵變,是西北共產黨人探索“白色”建軍模式的一次具體實踐。西華池兵變——中國共產黨人早期在西北敵軍內部舉行暴動*成功的一次,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擴大了革命影響。定仙墕戰(zhàn)斗——西北紅軍在劉志丹的指揮下,成功運用“圍點打援”戰(zhàn)術,首次在一次戰(zhàn)斗中全殲敵人一個整團。 本書簡介: 《戰(zhàn)典4:西北紅軍征戰(zhàn)紀實》描述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歷史時期西北紅軍的征戰(zhàn)過程,記述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栒邑起義、淳化農民起義、兩當兵變、靖遠兵變、西華池兵變、耀縣起義、照金根據地反“圍剿”、薛家寨保衛(wèi)戰(zhàn)、奇襲合水、陜甘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陜北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陜甘蘇區(qū)第二次反“圍剿”、延長戰(zhàn)斗、靖邊戰(zhàn)斗、陜甘蘇區(qū)第三次反“圍剿”、定仙嫣戰(zhàn)斗、勞山戰(zhàn)役、榆林橋戰(zhàn)斗、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等二十一場戰(zhàn)斗。 作者簡介: 李濤,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軍事術語與軍事志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大校軍銜,軍事學博士。1970年生于山東濟南,1989年入伍,三次榮立三等功。從事軍事科研20多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出版了20多部500余萬字的軍事著作,其中獨立完成10部,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圖書榮譽獎1項,全軍軍事科研優(yōu)秀成果特等獎1項。主要作品有:《肝膽相照——毛澤東與國民黨愛國將領》《崢嶸歲月——毛澤東與巾幗英豪》《大圍追——國民黨軍圍堵紅軍長征揭秘》《赤都風云——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紀實》《湘江血淚——中央紅軍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紀實》《奉軍》《勝道》《上海合作組織防務安全合作研究》《論中國特色軍事文化軟實力》等。 目錄: 1.清澗起義/001 2.渭華起義/020 3.栒邑起義/042 4.淳化農民起義/048 5.兩當兵變/055 6.靖遠兵變/072 7.西華池兵變/091 8.耀縣起義/100 9.照金根據地反“圍剿”/117 10.薛家寨保衛(wèi)戰(zhàn)/153 11.奇襲合水/159 12.陜甘邊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67 13.陜北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83 14.陜甘蘇區(qū)第二次反“圍剿”/192 15.延長戰(zhàn)斗/2251.清澗起義/0012.渭華起義/0203.栒邑起義/0424.淳化農民起義/0485.兩當兵變/0556.靖遠兵變/0727.西華池兵變/0918.耀縣起義/1009.照金根據地反“圍剿”/11710.薛家寨保衛(wèi)戰(zhàn)/15311.奇襲合水/15912.陜甘邊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6713.陜北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8314.陜甘蘇區(qū)第二次反“圍剿”/19215.延長戰(zhàn)斗/22516.靖邊戰(zhàn)斗/23017.陜甘蘇區(qū)第三次反“圍剿”/23618.定仙墕戰(zhàn)斗/25519.勞山戰(zhàn)役/26120.榆林橋戰(zhàn)斗/27221.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276參考書目/294前言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在武裝斗爭中,成長于浴血奮戰(zhàn)里,至今已經走過了八十八年的輝煌歷程。 這支歷經磨難、英勇善戰(zhàn)、百煉成鋼的軍隊自誕生起便展現出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軍隊從未有過的風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沖破艱難險阻,縱橫山河疆塞,戰(zhàn)勝了一個個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在武裝斗爭中,成長于浴血奮戰(zhàn)里,至今已經走過了八十八年的輝煌歷程。這支歷經磨難、英勇善戰(zhàn)、百煉成鋼的軍隊自誕生起便展現出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軍隊從未有過的風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沖破艱難險阻,縱橫山河疆塞,戰(zhàn)勝了一個個強悍兇惡的敵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個軍事史上的奇跡,上演了一場場氣勢恢宏的英雄活劇。眾所周知,我軍所走過的并非一條平坦大道,是極其曲折和無比艱辛的。其間經歷過苦難,遭受過挫折,甚至陷入過絕境,充滿著鮮血與淚水。八十八年來,我軍歷經大大小小上千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既有陸戰(zhàn)、海戰(zhàn)、空戰(zhàn),也有山地戰(zhàn)、平原戰(zhàn)、叢林戰(zhàn);既有敵后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陣地戰(zhàn),也有大兵團圍殲戰(zhàn)、追擊戰(zhàn)、攻堅戰(zhàn);既有進攻戰(zhàn)、伏擊戰(zhàn)、奇襲戰(zhàn),也有防御戰(zhàn)、遭遇戰(zhàn)、突圍戰(zhàn);既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經典傳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剛的戰(zhàn)爭奇觀;既有酣暢淋漓的大勝,也有刻骨銘心的失利……這一次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匯成了人民軍隊從無到有、由弱轉強的發(fā)展壯大史,令世人嘆為觀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熟悉歷史、讀懂歷史、借鑒歷史,才會認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會為浮云遮望眼;才會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軍隊,不會迷失政治方向;才會以史鑒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不會在前進的行途中走彎路。在不久前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戰(zhàn)略運籌,強調要著力培養(yǎng)有靈魂、有本領、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軍隊因戰(zhàn)爭而存在,軍人以打贏而榮耀。當前,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任重道遠,必須牢記強軍目標、堅定強軍信念、獻身強軍實踐,認真學習和研究人民軍隊的戰(zhàn)爭史,從歷史的角度加以審視,用辯證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軍規(guī)律、帶兵要則、指揮方略,不斷提高駕馭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尋強軍興軍的光榮夢想。這也正是編寫《戰(zhàn)典》叢書的初衷。本叢書按照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四個歷史時期,分別擷取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三野戰(zhàn)軍、第四野戰(zhàn)軍和華北野戰(zhàn)部隊,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所屬各支部隊具有鮮明代表性的近300個戰(zhàn)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尋找那幅血與火、生與死的歷史畫卷和不朽傳奇。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林林總總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根本無法窮盡人民軍隊所走過的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歷程、所書寫的蕩氣回腸的英雄傳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圖運用權威的文獻資料、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當事人的親身經歷,以紀實的手法和生動的語言,嶄新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還原歷史真相,講述傳奇故事,展現英雄本色,揭示我軍血脈永續(xù)、根基永固、優(yōu)勢永存的根本所在。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閱資料等因素所限,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一批歷史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文章,得到了軍事圖書資料館等單位和有關同志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并由軍事科學院軍史專家進行審讀把關,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宣傳部包國俊副部長為叢書的最終付梓付出了艱辛勞動,在此表示衷心感謝。1.清澗起義 1927年初春的中國大地,陰云密布,濁流翻滾。隨著北伐軍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連連告捷,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政治聲望飛速上升,個人野心也急劇膨脹,反對共產黨、分裂國民黨中央、準備實行個人獨裁的真實面目逐步暴露出來。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向毫無防備、一直與國民黨并肩作戰(zhàn)的共產黨人舉起了屠刀。是日,蔣介石命令親信部隊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借口,開進上?偣,收繳糾察隊的槍械,逮捕共產黨人和工人運動領袖。13日,工人群眾列隊向蔣介石嫡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請愿,要求釋放被捕的工人,交還糾察隊的槍械。第29軍兇相畢露,拔出刺刀,寒光閃閃地刺向請愿者的胸膛,并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射擊。一時間,寶山路上血流成河,凄風慘雨,工人和革命群眾紛紛倒在血泊之中。16日,蔣介石在南京宣布另立國民黨中央,成立國民政府,形成寧漢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蔣介石倒行逆施的反動行徑,立即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各地各界進步人士紛紛通電,聲討蔣介石。當時,武漢還掌握在革命者手中,全城人民早已是沸沸揚揚,群情激憤。19日,武漢國民政府舉行了第二期北伐誓師典禮,向盤踞河南的奉系張作霖軍隊發(fā)起進攻。由綏遠南下進入陜西的國民軍聯軍在總司令馮玉祥的率領下,發(fā)兵中原,先克鄭州,再占開封。然而革命形勢急轉直下。5月21日,反動軍閥許克祥率所部國民革命軍第35軍獨立第33團在湖南長沙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反革命叛亂,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史稱“馬日事變”。6月6日,朱培德在江西以“禮送出境”的名義逐走大批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在此關鍵時刻,馮玉祥也突然倒向了反革命陣營。8日,馮玉祥、于右任分由潼關、西安趕赴鄭州。10日,馮玉祥與汪精衛(wèi)等人舉行鄭州會議,在調解寧漢糾紛的名義下,做出兩項決定:武漢政府北伐軍唐生智、張發(fā)奎部回師武漢,鎮(zhèn)壓工農運動;河南戰(zhàn)事由國民軍負責,馮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6日,馮玉祥又與蔣介石等人舉行徐州會議,通過了反蘇反共、寧漢合作等決議。會后,馮玉祥致電武漢政府汪精衛(wèi)集團,敦促與南京蔣介石集團聯合反共,并在國民軍及其轄區(qū)開始進行清黨活動,下令封閉各縣所有農民協會。7月上旬,馮玉祥以“糾正”以往革命中的“幼稚病”的錯誤為由,致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參謀長石敬亭,提出三條反共原則:“一、現各機關如有共產黨員一律聲明,在本軍范圍內作為顧問不許兼任其他職務;二、跨黨共產黨員即日聲明脫離共產黨;三、在本軍范圍內不許有違反三民主義之宣傳。”10日,石敬亭遵照馮玉祥的指示,在西安紅城組織國民黨員宣誓活動,決心反共。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公開宣布“分共”。孫中山先生生前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被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的殘暴所代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敗了。同日,西安警備司令部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搜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同時發(fā)布嚴禁共產黨人的命令,提出“凡共產黨人、共產行為與一切宣傳共產主義的各種印刷品和奇異口號,一律禁除,現已派員嚴密搜查,分別懲辦,如有違犯者以軍法從事”。18日,馮玉祥下令解散大革命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臨時性軍事政府——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成立了以石敬亭、井岳秀、岳維峻為首的陜西省政府。同時解散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主體的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將國民軍聯軍中的蘇聯顧問遣送回國,軍隊中的共產黨人被押送出境,并以“集訓”為名,將各部政治處長和在軍中做政治工作的共產黨員劉志丹、宣俠父、方仲如、劉貫一等集中到開封,逐個審查,然后用火車押解出境。頓時,三秦大地到處充滿著血雨腥風,白色恐怖之下一片風聲鶴唳。駐守榆林的陜北軍閥井岳秀也舉起屠刀,向共產黨人殺來。井岳秀,原名芳,字崧生。1878年生于陜西蒲城。與陜西的中國同盟會著名領導人井勿幕是同胞兄弟。因在家中排行第十,人稱“井十”。井岳秀幼年喜好武術,為清末武庠生,陜西武備學堂肄業(yè)。1906年加入同盟會,走上了反清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道路。1908年出任陜西咨議局議員。1911年10月,井岳秀響應辛亥革命,在西安參加武裝起義。因作戰(zhàn)英勇、指揮有方,深受革命官兵擁戴,被陜西軍政府委任為北路軍統(tǒng)領,不久改任全省游擊統(tǒng)帶、西北安撫使。后任陜西陸軍第9混成旅陳樹藩部工兵獨立第1營營長,率部駐防大荔、漢中。1913年,外蒙受沙俄蠱惑宣布獨立,并暗中鼓動內蒙古脫離中央。河套地區(qū)的伊克昭盟各旗猶豫不決。時井岳秀率部進駐榆林,烏審旗大喇嘛扎木薩便邀請其參加會商。在伊克昭盟各旗王公會議上,井岳秀力陳外附有“七不可”,成功地說服了內蒙各旗,使沙皇與外蒙陰謀未能得逞。1915年,井岳秀再赴榆林處理陜秦麻澗神團教案及鏟煙苗事件。次年升任陜西警備第3區(qū)司令、陜西陸軍第2混成旅步兵第4團團長。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為陜北鎮(zhèn)守使,駐防榆林。自此,井岳秀以榆林為中心,苦心經營陜北。1918年,井岳秀所部被改編為陜西陸軍騎兵旅,升任旅長。1922年,陜西靖國軍第3支隊司令楊虎城兵敗,率殘部退入陜北。井岳秀與楊虎城同為蒲城人,且有鄉(xiāng)誼友情,深交至厚,同時也欽佩楊虎城的為人與膽識,便頂著巨大壓力,堅決抗拒北洋政府的通緝令,收留楊部,并上報稱楊已脫離軍隊,在榆林閑住。1923年,井岳秀被吳佩孚改編為陜西陸軍第1師,任西北聯軍總司令,受賜“岳威將軍”。1924年冬,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成立國民軍,井岳秀被任命為陜北國民軍總司令。1925年為響應北伐,井岳秀在榆林組織陜北國民革命軍,自任總司令,楊虎城以前敵總指揮的身份率兩個團南下西安。1927年,井岳秀部被改編為國民軍聯軍第九路軍,任總司令,自此當上了陜北的土皇帝。井岳秀憑借手中的武裝,把持政權,向各縣委派縣長、警察局長、稅收官員、民團頭目,設立監(jiān)獄,與地主豪紳沆瀣一氣,對人民實行封建軍事統(tǒng)治。陜北百姓在政治上不僅毫無民主權利可言,就連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常常無辜被捆綁、遭毒打、受監(jiān)禁,甚至被殺害。經濟上,倍受盤剝,除了正稅以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如大煙稅、印花稅、牲口稅、畜屠稅、羊稅、白地捐(強迫種植鴉片,不種也得繳納捐款),還有什么開拔費、年節(jié)費等等,多達幾十種。在井岳秀的統(tǒng)治下,陜北政治黑暗、吏治腐敗,經濟文化落后,人民群眾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馮玉祥宣布清黨后,井岳秀立即行動起來,下令解散各地的工會、農會,封閉了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并四處張貼布告:“罷工罷課,制造暴亂,首要分子格殺勿論,秘密結伙,宣傳赤化,首要分子格殺勿論;造謠惑眾,危害治安者嚴懲不貸;設壇講演,誹謗政府者嚴懲不貸……”蔣介石的大屠殺、汪精衛(wèi)的大叛變,使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突然遭遇同室操戈的暗箭。中國革命面臨著重大的轉折。許多人被反革命的狠毒嚇破了膽,迷惘了,動搖了,甚至還背叛了革命。但敵人的兇殘嚇不倒意志堅定的共產黨人,他們掩埋好戰(zhàn)友的遺體,擦干身上的鮮血,義無反顧地踏上新的革命征途。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會上,毛澤東一語驚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展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偉大實踐,掀起了翻天覆地的紅色狂飆。中共陜西省委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導下,確立了反對西北軍閥馮玉祥的方針,決定以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掌握的井岳秀部石謙旅5個連為骨干,在陜北率先舉行武裝起義。李象九,原名李瑞鼎。1897年生于陜西白水。同州師范肄業(yè)。1919年到保安(今志丹)縣投軍,后去北京游歷,結識了陜西旅京學生李子洲、魏野疇、劉天章、劉含初、耿炳光、呼延震東等人,受他們的革命思想影響很大,參加了陜西學生進步社團共進社并擔任基金委員。后入閻錫山在太原設立的山西陸軍學兵團學習軍事,與陜北老鄉(xiāng)謝子長成為同學密友。在李子洲的動員下,李象九回陜北搞武裝,從瓦窯堡拉了數十人,配備槍械,到黃龍山從事保商保民活動。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冬到井岳秀部石謙營做兵運工作,建立革命武裝。石謙,字益齋。1883年生于陜西白水。14歲因家貧出走,與李石拴、屈俊亭、石發(fā)發(fā)等十多名“刀客”結為義友。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石謙與表兄王保民赴永壽參加反清武裝,隨軍轉戰(zhàn)陜北。1915年投奔井岳秀部,任排長。因帶兵有方,作戰(zhàn)勇敢,晉升連長,駐陜北清澗、安定(今子長)一帶。石謙受傷腳跛,人稱“石拐子”。他重視練兵習武,為人正直,有一定才能,深得井岳秀的賞識,不久又升任營長。由于受國共合作及大革命的影響,石謙贊成國民革命。對李象九這個白水小老鄉(xiāng),石謙十分器重,委任其為安定縣巡官。1926年,石謙升任團長,到處招兵買馬,擴充部隊。他任命李象九為第3(補充)連連長,負責招收新兵建立連隊。中共綏德地方執(zhí)委會認為這是一個發(fā)展革命武裝的好機會,便讓安定縣民團團總、共產黨員謝子長,幫助李象九招收進步學生及貧苦農民。很快,這個新建的連隊便初具規(guī)模,集中了雷恩鈞、呼延震西、史唯然、閻紅彥等一批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和共青團員,被稱為“學兵連”。不久,經李象九大力推薦,石謙同意把安定縣民團收編為第4團第3營第12連,并任命謝子長為連長。謝子長,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1897年生于陜西安定縣棗樹坪。1919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翌年轉入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未及畢業(yè)即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小學。同年秋,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陸軍學兵團,學習軍事。1924年,謝子長回安定縣組織民團,任團總。1925年五卅運動時期,為聯絡陜北旅京軍界學界人士,開展反對陜北軍閥的活動,謝子長奔赴京津地區(qū),與陜西旅京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及中共北京黨組織負責人接觸較多,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經中共北方區(qū)委介紹回到陜北,與中共綏德特別支部李子洲、王懋廷取得聯系,旋被派往家鄉(xiāng)安定縣,利用民團團總身份開展革命活動。由于謝子長為人正直,懲治地方劣紳,為民除害,百姓稱他為“謝青天”,并編了一首順口溜: 鄉(xiāng)紳李耀輝,外號“山神爺”,大放高利貸,剝削受苦人。有一宋老漢,借高粱三斗,逼他賣窯院,打斷手指頭,老漢無法忍,來找謝團總。安定逢集日,叫來“山神爺”,子長站臺上,當眾斷分明,民呼謝青天,日月有出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