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論集
作者:范存忠 整理日期:2016-03-08 11:04:47
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范存忠文集”,為一代比較文學宗師范存忠先生學術著作結集,首次整理出版。文集共五冊,悉心收錄范先生六十多年學術生涯中散落各處的著作、論文和學術報告,系統呈現跨文化研究先驅的學術成就,以及開創(chuàng)比較文學影響學派的重要思想及其歷史觀、文學觀、文化觀。作為寶貴的學術熏陶與研究資料,“范存忠文集”為當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提供極佳范本。 本書簡介: 《英國文學論集》收錄了范存忠先生1943年至1964年間發(fā)表在各學術刊物上的英國語言文學論文。1979年由《南京大學學報》出版,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年的獻禮。三十年余年后重新整理出版的本論文集,收錄文稿十一篇,包括作品評論、作家引介、戲劇評論介紹、社會問題評論、創(chuàng)作探討,以及中英文學、文化關系,留存并傳承了范先生珍貴的文學研究資料和思想。 作者簡介: 范存忠(1903—1987),字雪橋、雪樵,上海市崇明縣人。1926年畢業(yè)于國立東南大學外語系;1931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回國;1944—1945年在牛津大學講學;1931—1949年間,歷任原中央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1956年后,曾任南京大學副校長、圖書館館長、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英美史綱》《英國文學史綱》《英國文學論集》《中國文化在英國》《中西文化散論》等。 目錄: 序言 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菲爾丁的《阿米莉亞》 鮑士韋爾的《約翰遜傳》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 英國浪漫主義的先驅—威廉·布萊克 約翰遜論莎士比亞戲劇 論拜倫與雪萊創(chuàng)作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問題 狄更斯與美國問題 《趙氏孤兒》雜劇在啟蒙時期的英國 中國的思想文物與哥爾斯密斯的《世界公民》 威廉·瓊斯爵士與中國文化前言序言 《英國文學論集》收集了范存忠先生從1943年到1964年間發(fā)表在各個學術刊物上的英國語言文學論文。1979年9月由《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的獻禮,后由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于1981年正式出版。 《文學報》在1982年8月5日第七十一期首頁頭條《我國外國文學研究工作走上軌道》一文中寫道:“幾年來,外國文學工作者們辛勤勞動,完成各種專著幾十部。其中有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的還填補了外國研究和介紹工作的空白……在國別或地區(qū)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近年來也出了不少成果,如范存忠著的《英國文學論集》等,都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和好評�!睆�1965年到1978年,中國文化遭受了一場浩劫。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老一輩的文化學者又重新拿起了他們的筆桿子,把他們的論著重新整理出版,這些有價值的論著是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 三十余年后的今天,重新整理出版范存忠先生的這部《英國文學論集》,不論是從語言文學的角度,還是從幫助現代人去研究英國語言文學的角度著眼,都具有相當的價值和意義;并且也讓文化遺產能得到更好的延續(xù)和傳承。 范家寧王英序言 《英國文學論集》收集了范存忠先生從1943年到1964年間發(fā)表在各個學術刊物上的英國語言文學論文。1979年9月由《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作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的獻禮,后由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于1981年正式出版。 《文學報》在1982年8月5日第七十一期首頁頭條《我國外國文學研究工作走上軌道》一文中寫道:“幾年來,外國文學工作者們辛勤勞動,完成各種專著幾十部。其中有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的還填補了外國研究和介紹工作的空白……在國別或地區(qū)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近年來也出了不少成果,如范存忠著的《英國文學論集》等,都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和好評�!睆�1965年到1978年,中國文化遭受了一場浩劫。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老一輩的文化學者又重新拿起了他們的筆桿子,把他們的論著重新整理出版,這些有價值的論著是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 三十余年后的今天,重新整理出版范存忠先生的這部《英國文學論集》,不論是從語言文學的角度,還是從幫助現代人去研究英國語言文學的角度著眼,都具有相當的價值和意義;并且也讓文化遺產能得到更好的延續(xù)和傳承。 范家寧王英 2011年10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著述日漸顯示出其不朽價值。范存忠先生在英國文學、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領域進行的開拓性工作,對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下研究中西文學文化的相互融會、吸收、碰撞和影響,具有啟迪意義。 ——王守仁 范先生在這些專著里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為我國英語語言文學的教學、研究和翻譯,為增進我國對外文化和學術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仁敬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笛福(DanielDefoe,一六六○—一七三十)的《魯濱遜漂流記》(一七一九—一七二○)是世界文學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說之一。世界上所有主要語言里都有它的譯本;在很多語言里,譯本還不止一種。除了原本、譯本而外,還有節(jié)本、節(jié)譯本以及專為青少年閱讀的改編本、改譯本。就是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也大概聽到過這故事的某些部分: “荒島上的魯濱遜”已成為一般人熟悉的典故。對于這部英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呢?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介紹一些材料,提供一些意見。 一 魯濱遜漂流的地方是極其廣泛的,并不限于荒島。這部書一共三卷,荒島部分只占全書四分之一,但是讀者們熟悉的是荒島部分。這一部分流傳最廣,接觸到的問題也比較多,我們就從這一部分談起。 凡讀過魯濱遜漂流荒島故事的人,腦子里也許總有這樣一個印象:一個身穿山羊皮短衣、短褲的人,腰間掛著一把小鋸、一把斧子,肩上掛著彈藥袋子,背上背著一個筐子,掮著一支鳥槍,頭頂上舉著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傘;晴天用來遮陽,陰天用來躲雨——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魯濱遜。他在荒灘上躑躅著,在叢莽中逡巡著,在山頂上瞭望著,衣食住行等生活上最迫切的問題都得由他一個人從頭解決。他沒有地方住宿,就在樹枝上過夜,后來搭了一個柵寨,安全才算有了保障。飲食是一個大問題。最初他只能捕食魚鱉、鴨子、山羊之類的野生動物。過了多少時候,他才開始馴養(yǎng)動物,于是由漁獵階段進入畜牧階段。又過了多少時候,他才開始種植大麥、水稻,于是由畜牧階段進入稼穡階段。他最初只能吃生東西,過了多少時候,才做出舂麥子、稻子的木臼,碾面粉、米粉的磨子以及制饃饃用的土器,于是由生食階段進入燒烤烹飪階段。他最初只能在島上活動,到了海岸就望洋興嘆,過了多少時候,費了多少氣力,才造了獨木船,繞島航行,察看形勢……這些開天辟地的工作好像都是由魯濱遜一個人干出來的。這個故事好像是初民時代生活的縮影。十八、十九世紀有許多讀者是這樣想的。林紓的譯序上也說,魯濱遜“單舸猝出,侮狎風濤,瀕絕地而處,獨行獨坐,兼羲軒巢燧諸氏之所為而為之”。 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活是不是初民時代生活的縮影呢?我們說,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這是一個美學上的幻想。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人們對社會生活方式的回想,往往采取了與這些社會生活方式的實際歷史發(fā)展過程恰恰相反的途徑,因此,他們對這些社會生活方式的科學分析亦復如此。人們事后設想,往往把眼前發(fā)展過程的結果當作發(fā)展過程的開端來談論。魯濱遜在荒島上的活動曾經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講述人類經濟生活的發(fā)展的根據。亞當·斯密是這樣做的,理嘉圖也是這樣做的;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在穆勒的著作里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這一論點的回響。 針對這一種非歷史主義的觀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里就魯濱遜漂流荒島的故事作了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也就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顯得越不獨立,越從屬于一個更大的整體�!庇终f:“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笨墒�,在資產階級社會里,由于分工制度,由于自由競爭,單獨的個人好像是解脫了他的種種自然聯系。馬克思指出:荒島上的魯濱遜,跟亞當·斯密和理嘉圖他們政治經濟學里的個體漁人、個體獵戶一樣,也跟盧梭《民約論》里孤零零的人一樣,是資產階級的幻想。馬克思指出:漂流荒島的魯濱遜,初看起來好像是歷史發(fā)展的起點,但實際上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紀以來新興生產力的產物”。馬克思批判的對象主要是當年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里的“大大小小的魯濱遜故事”,但因此也說明了漂流荒島的魯濱遜這一形象的本質。這對于我們分析這部作品給予了經典性的指導。 有了這樣一個指導,我們再去研讀《魯濱遜漂流記》里的荒島故事就比較清楚了。魯濱遜初到荒島的時候確是舉目無親,但并不是赤手空拳的。大家還記得:他是在海上遭到風暴而漂浮到那個荒島上去的。他運氣不好,但是不幸之中也有大幸。那只觸礁顛覆的海船,被風一刮,刮到離島不遠的地方,使他有可能在潮水退落時期游泳過去,到破船上搬運有用的東西。這一工作,小說里有極其詳細的敘述。他首先搬運的有吃的(面包、干酪、干羊肉、麥子、甘蔗酒),有穿的(衣服),有工具(土木工具),有武器(鳥槍、手槍、刀劍、彈藥)。他把這些東西放到一個用破船上的帆桅、木板、繩索捆縛而成的木筏上,搬到島上去了。有了刀槍彈藥,可以漁獵,可以御敵;有了干糧和衣服,吃的、穿的暫時可以沒有問題;有了土木工具,敲敲打打,拼拼湊湊就能解決問題了。這是初次搬運的收獲。后來他又上船,搬下更多有用的東西,包括釘子、鉗子、斧子、磨輪、起鉤,更多的槍支和更多的彈藥,連晚上睡眠用的吊床和被褥都搬下來了。這兩次搬運的東西已經不少了。但魯濱遜繼續(xù)工作,前后上船達三四十次之多,次次都有收獲。魯濱遜就是這樣在那荒島上開始生活的。漂流荒島的故事,初看起來,好像是個人脫離社會、脫離集體去開天辟地的故事;但仔細分析起來,他并沒有脫離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勞動的成果。因此,可以說,他并沒有(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脫離集體。 把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遜描寫成為脫離社會、脫離集體而獨立存在的個人——這是資產階級企業(yè)家思想所產生的美學上的幻想。這是我們應當首先認識的一點。
|
若本书不能下载,请微信扫描右下角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别院书香”,书友将给您分享本书。 若下载压缩包有密码,同样扫码关注,回复“解压密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