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軟實力建構日益成為國家應對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對外譯介正是其具體內(nèi)容之一。 美國文化市場上由漢學家驅動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投入不多而效果不俗。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麥家作品《解密》(Decoded)在英美等主流英語國家銷售頗佳,《經(jīng)濟學家》周刊將其列為2014年度五強小說之一。這些都是由漢學家主導譯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被國際社會接納的極好例證。 李濤編著的《抒情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美國之旅--漢學家視角》有意于探索中國文學在美譯介之得,以文學社會學和譯介學的雙重視角對漢學家驅動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美譯介進行了一次全過程分析,五個傳播要素成為要點:傳者、信息、媒介、受者及效果。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翻譯的決定性作用、其選材原則、翻譯策略、美國媒體的宣傳特點、讀者閱讀偏好及作品接受情況等都在書中得到具體剖析。 目錄: 緒論 一、研究背景 。ㄒ唬┲忻狸P系改善 。ǘ爸袊鵁帷鄙郎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國家戰(zhàn)略 。ㄋ模┲袊膶W譯介效果欠佳 (五)漢學界開始重視文學研究 二、國內(nèi)外相關分析 。ㄒ唬┛珙I域視角 (二)國內(nèi)外關注點的不同 三、研究的意義 。ㄒ唬┻x題意義 。ǘ┭芯克悸 。ㄈ┭芯靠蚣 (四)研究方法緒論 一、研究背景 。ㄒ唬┲忻狸P系改善 (二)“中國熱”升溫 。ㄈ爸袊幕叱鋈ァ背蔀閲覒(zhàn)略 。ㄋ模┲袊膶W譯介效果欠佳 (五)漢學界開始重視文學研究 二、國內(nèi)外相關分析 。ㄒ唬┛珙I域視角 。ǘ﹪鴥(nèi)外關注點的不同 三、研究的意義 。ㄒ唬┻x題意義 。ǘ┭芯克悸 。ㄈ┭芯靠蚣 。ㄋ模┭芯糠椒 **章 傳者:漢學家為主的編譯者與贊助人 一、傳者主體:漢學家 。ㄒ唬﹤髡叩臉嫵桑嘿澲伺c編譯者 (二)漢學家在傳者中的核心地位 。ㄈh學家的類型 。ㄋ模h學家發(fā)展趨勢 二、譯者擴容 。ㄒ唬撛诘淖g者隊伍 。ǘ┌l(fā)展譯介者隊伍的初步結論 三、贊助人運籌——蔣經(jīng)國基金會案例分析 。ㄒ唬┲忻雷g介贊助人現(xiàn)狀 (二)蔣經(jīng)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譯介贊助人模式 。ㄈ┦Y經(jīng)國基金會的譯介贊助人經(jīng)驗 (四)我國贊助人建設的合理路徑 第二章 信息:基于抒情現(xiàn)代性原則的選材 一、美國漢學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書寫 。ㄒ唬叭フ位钡囊庾R形態(tài)與“注重個人體驗”的詩學 (二)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對中國文學抒情現(xiàn)代性的論述 二、美國漢學界對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譯介 (一)沈從文——抒情的傳揚 。ǘ⿵垚哿帷F(xiàn)代性的漸進 (三)王安憶——抒情與現(xiàn)代的雜糅 第三章 媒介:翻譯文本與介質創(chuàng)新 一、翻譯文本中的翻譯規(guī)范與策略 。ㄒ唬┌最N呐c《長恨歌》——“文化她者的再現(xiàn)” 。ǘ┨胀鼨C與《中國短篇小說集》——文化與實用的共生 。ㄈ└鸷莆呐c《狼圖騰》——文學與文化交流 二、介質創(chuàng)新:美國文化市場電子載體的快速發(fā)展 (一)美國電子書市場發(fā)展總體狀況 。ǘ┟绹x者電子書閱讀器擁有情況 。ㄈ〢mazonKindle及其他主要電子書供應商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 。ㄋ模┟绹x者電子書閱讀習慣悄然形成 (五)電子圖書快速發(fā)展下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對美譯介 第四章 受者與接受——漢學家譯介的推廣與效果 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的受者 。ㄒ唬┲袊F(xiàn)當代文學譯介的目標讀者 。ǘ┎煌x者群體分析 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在美國的接受情況分析 (一)判斷市場接受度的幾個標準 。ǘ┌最N摹⑻胀鼨C及葛浩文譯作的市場接受情況 。ㄈ┗趫D書館收藏量的分析 第五章 漢學家驅動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美譯介綜合案例分析——以《解密》為例 一、傳者:漢學家譯者與出版巨頭的邂逅 。ㄒ唬h學家主譯者米歐敏 。ǘ┵澲恕獓H權威出版機構 (三)出版機構的強力營銷 二、信息:“紅色”抒情與“現(xiàn)代”寫作 (一)《解密》的“紅色抒情傳統(tǒng)” 。ǘ督饷堋返默F(xiàn)代性書寫 三、媒介:成功的文本翻譯和載體選擇 。ㄒ唬┓g策略——注重可讀性,文本異域再生 。ǘ┹d體 四、受者與效果:準確的受者定位和良好的市場接受 。ㄒ唬┦苷呷后w的擴大 。ǘ┙邮 五、Decoded成功發(fā)行對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海外譯介的啟示 。ㄒ唬┤绾芜x材:抒情與現(xiàn)代的共舞 。ǘ┵澲哌x擇:權威機構,強力營銷 。ㄈ┏浞职l(fā)揚漢學家的“傳者”作用 。ㄋ模┲匾曌g者培養(yǎng),加大翻譯投入 結論 一、研究發(fā)現(xiàn) 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三、進一步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新銳漢學家白睿文訪談錄 附錄二 “中國文學是我此生之選”:資深漢學家、翻譯家陶忘機訪談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