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梁實秋經(jīng)典作品系列請點擊這里:雅舍遺珠:包羅萬象中見真趣的散文小說合集雅舍談吃:縈繞心底的人間至味和故土鄉(xiāng)情雅舍雜文:犀利之中蘊含包容的經(jīng)典雜文雅舍小品:尋常中蘊含大智慧的經(jīng)典小品文雅舍隨筆:平實中流露真性情的經(jīng)典隨筆1、梁實秋經(jīng)典雅舍系列全新修訂珍藏版,具有極大收藏價值。2、書中既有對過往人生中快樂經(jīng)歷的回憶,也有對故友至親的深切緬懷,多年前的文字,今日讀來,依然讓人動容。 3、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些如綠光般閃亮的往事和人,他們在某個夜晚照亮我們疲憊的容顏,溫暖我們冰冷的心,陪我們度過黎明前的*黑暗, 與我們一起迎接初升的朝陽。 4、跟著作者一起回顧生命中的那些難忘的人和事,我們將懂得更珍惜此刻在自己身邊的人,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簡介: 《雅舍憶舊》是梁實秋晚年極為重要的作品,既有對童年和學生時代的溫馨記憶,也有對親朋和師友的深切緬懷。在最后一輯《槐園夢憶》中,作者敘述了其與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點點滴滴,感人至深。 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那些印在心底的故人往事,在梁實秋樸素、靜默的筆下越發(fā)清晰而動人,那些從不曾忘卻的感情也越發(fā)醇厚,成為作者心中永不消逝的美好。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2—1987) 原名梁治華,筆名子佳、秋郎等。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首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梁實秋學貫中西,一生筆耕不輟,其中散文創(chuàng)作尤為突出,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出版的紀錄。不論是調(diào)侃柴米油鹽,還是描摹風花雪月,抑或探討琴棋書畫,他的文字都清雅簡潔,充滿幽默和智慧。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憶舊》,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沉思錄》,文藝批評專著《浪漫的與古典的》等。 目錄: 第一輯 回首往事001 憶《新月》/003 紐約的舊書鋪/011 回憶抗戰(zhàn)時期/012 《琵琶記》的演出/021 講演/027 演戲記/031 相聲記/035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038 記得當時年紀小/040 童年生活/047 我在小學/049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056 清華八年/059第一輯 回首往事001 憶《新月》/003 紐約的舊書鋪/011 回憶抗戰(zhàn)時期/012 《琵琶記》的演出/021 講演/027 演戲記/031 相聲記/035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038 記得當時年紀小/040 童年生活/047 我在小學/049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056 清華八年/059 點名/082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084 第二輯 懷念故人091 憶冰心/093 憶沈從文/103 憶周作人先生/106 憶豈明老人/111 憶楊今甫/114 憶李長之/118 記盧冀野/122 方令孺其人/126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130 酒中八仙/133 辜鴻銘先生逸事/139 談徐志摩/140 陸小曼的山水長卷/172 懷念陳慧/176 關于老舍/179 胡適先生二三事/186 聞一多在珂泉/191 悼齊如山先生/199 悼朱湘先生/202 悼念道藩先生/205 悼念陳通伯先生/208 悼念夏濟安先生/209 悼葉公超先生/211 想我的母親/213 第三輯 槐園夢憶217 槐園夢憶/219 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來,下筆千言,諧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學術文章,功在人民,海峽兩岸,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么異辭。 ——季羨林 文學批評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學事業(yè)之所在,其激蕩之廣,反應之烈,凡我國新文學史皆難忽視。 ——余光中 先是讀了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再是詹宏志的《綠光往事》,最近則是梁實秋的《雅舍憶舊》,感動依次升級。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來,下筆千言,諧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學術文章,功在人民,海峽兩岸,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么異辭。 ——季羨林 文學批評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學事業(yè)之所在,其激蕩之廣,反應之烈,凡我國新文學史皆難忽視。 ——余光中 先是讀了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再是詹宏志的《綠光往事》,最近則是梁實秋的《雅舍憶舊》,感動依次升級。 ——豆瓣讀者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在民國十二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做第一次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里表現(xiàn)的情感”。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咤風云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這一篇講演稿,后來收在《飲冰室文集》里。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講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室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又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這一篇講演分三次講完,每次講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于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jīng)歷,筆而記之。
|